前砬山烽火台位于辽宁省营口市下辖的大石桥市金桥开发区前砬山村南,建在海拔高度约40米的砬砬山山顶,是一座明代修筑的内夯土、外包大青砖的烽火台,即《辽东志》所载之“观家山墩”。据史料记载,明朝沿海各省经常遭受倭寇骚扰,民不安生,大明便在沿海设立防御了多处据点。南起广东、北至辽东,共设卫所达处之多,下辖堡、寨、关、墩等达个。至明代中叶,海盗入侵问题更为严重,大明于是又增加了许多据点。据图志资料揭示,前砬山烽火台在当时有值班士卒3名,归属盖州卫管辖。
烽火台所处的砬砬山为一缓坡状起伏的小山丘,四周为平坦开阔的*土地,整个烽火台十分明显,视野十分辽阔,为建造烽火台的理想之地。前砬山烽火台保存的基本完好,基础用三层花岗岩条石打底,为四方形,其上是大块青砖建造的台身,白灰勾缝,最上部分的垛口仍可见。整个方形台通高12米,底边长约10米,由底向上逐渐内敛。作为分布在营口市境内的多处烽火台遗迹之一,可作为同时代烽火台的参考,被营口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营口市境内的烽火台遍布境内,其遗址、遗迹数十处。根据明代《辽东志》记载:“盖州墩架二十五座,瞭守官*余丁一百一十八员名。”。整体布局为两大体系。
一为“沿海墩架”,即沿着海岸线的走势,南北相连,形成辽东半岛没有边墙的边墙之*事防御体系。烽火台顺海岸贯通半岛南北,并与关内沿海烽火台相连,是我国烽火台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地区烽火台由南至北依次分布在盖州市归州乡三台子、熊岳仙人岛,鲅鱼圈区墩台山、沙岗子望海寨、团山乡西崴子和大石桥市水源乡赏*台等。二为“路台”,即位内陆腹地烽火台,这类烽火台密布在盖州与大石桥市境内,呈放射状向内陆纵深分布,一般选址在*事要道和居住重镇周围。
前砬山烽火台便是一座路台,处在边防前沿的烽火台通常是举火台,当有敌情发生时,内陆腹地的烽火台作为接火台,将举火台发出的信号逐台传递。营口地区的举火台一般建于海岸边,如仙人岛、墩台山西崴子等地的烽火台;接火台布于内陆的高山丘陵,前砬山烽火台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各大烽火台的狼烟早已散尽,星罗棋布的墩台如今已是廖若星辰,幸存于世的烽火台已成文物保护单位。存留至今的高大挺拔的台身,依旧静静地矗立着,似乎在向后人讲述曾有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