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
《非凡匠心》《传承者》等非遗类文化综艺
让匠人成为明星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穿针引线间
便能绣出栩栩如生的游龙
翻舞的剪刀
可以将单调的红纸变成惟妙惟肖的人像
这些独具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仅存在于综艺节目中
也隐藏在营口人的生活中!
你有没有发现呢?
近年来,营口市在大面积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经市*府批准、公示,已建立了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营口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4项:盖州皮影戏、盖州高跷秧歌、营口评书、辽宁鼓乐;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6项:盖州风筝、营口津市高跷、大石桥迷镇山庙会、营口陈氏面塑工艺、营口木浮雕工艺、望儿山传说;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营口靳氏剪纸等39项。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跟小编一起来感受下营口“非遗”的魅力!
一双巧手塑面中乾坤
面塑是一种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工艺。营口陈氏面塑工艺于清道光年间由山东进入营口地区,至传承人陈群已历五代。营口陈氏面塑工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汇了满族面塑技艺和山东、辽宁两地的民俗,形成了营口民间面塑独有的风格:以捏塑祭祀品、礼品和玩赏品中的蔬果为主兼捏面人。它继承传统面塑技艺,又广采其它塑雕之长,在用料上经过特殊处理,使面塑不变质、不破裂、不退色。年,代表性传承人陈群随辽宁民间艺人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奥运会、残奥会祥云小屋《中国故事》的表演活动,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年营口陈氏面塑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火墨葫芦间行走的“90后”匠人
营口陈氏葫芦烙画是一种主要以葫芦烙画为主,以皮子、木板、竹子为辅的烙烫技艺工艺品。其特点是以写实为基础,又不局限于生活中形体和色彩的真实性。用夸张、变形、鲜明的节奏感等手法,给人带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代表性传承人马铭从小向家人学习烙画技艺,并于17岁到北京深造。她综合运用技巧,烙出的作品造型生动、象形逼真。尤其是马铭的“随形”作画,根据葫芦自然生长的独特形状加上自己的构思和创想,将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葫芦,制作成造型别致的艺术品,如寿星、财神、福娃等处处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年,营口陈氏葫芦烙画正式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拼拼剪剪下的民族风
营口布贴是一种由民间古老补贴工艺发展起来的工艺品。营口布贴传承历史已有百年,它极具民族特色,蕴有国画内涵。它巧妙地运用布的天然纹理、色彩和工艺美术的装璜特点,表达笔墨难以表达的艺术效果。涉猎工笔、写意、年画、卡通等多种风格;包含人物、花鸟、山水、风光等多类作品。代表性传承人靳雪艳制作的布贴画,人物鲜活传神、山水大气磅礴、花鸟栩栩如生,多次在省内外展览赛事中获奖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变废为宝的智慧
“传统锔艺”是专门修补锅、碗、盆、缸民用器皿和瓶、壶、杯、罐精工器皿的手工技艺。锔艺以金属(金、银、铜、铁)为主要原材料,借助炉火,手工锻打出两头带钩,中间扁平,形似枣核状的锔钉(也称之为:锔子、把锔),再以金刚钻打孔,用锔钉铆合器物裂痕或破损之处,使之严丝合缝,经久耐用。代表性传承人于涵设计专业毕业,后从事设计师工作多年,对造型、构图、色彩有很好的驾驭能力。她努力将设计专业同传统锔艺进行结合,并且在金工领域广泛应用,不但锔艺作品得到认可,手工锻打的金工作品也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年,传统锔艺正式列入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舌尖“非遗”路家传统酱卤技艺
路家传统酱卤技艺始创于年,“弘扬家乡文化、尽显营口一绝”是路家传统酱卤技艺的百年底蕴宗旨。路家传统酱卤技艺的创始人路建章,曾于民国初期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庄学艺,期间研制酱卤秘方。路家传统酱卤选料精良、用料考就、制作繁琐、工艺复杂,整个生产过程有十九道工序,需用十余味中草药辅以多种精选调味料。此方至简至精,能够一方做百味,操作简单,变化无穷,香味纯正,老少皆宜。路家传统酱卤技艺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又创新出多种变化,增加酱卤食品种类,结合市场继续深化研发。年,路家传统酱卤技艺正式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纯粹的剪刀”——营口靳氏剪纸
营口靳氏剪纸是一种将绘画融入剪纸技艺的剪纸法,它保留了传统剪纸的原汁原味——“纯粹的剪刀”。营口靳氏剪纸以手工剪纸为主,刻纸为辅,“自创自剪”的特点,反映了社会生活、民俗风情。营口靳氏剪纸的作品大到10米,小到需要放大镜观看,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直观而秀美、纯朴大方,剪工挥洒自如,线条流畅。代表性传承人靳雪芬的作品《百猴图》出自纯剪刀技艺,剪出的一百只猴子形态各异、表情生动,有小猴摘桃、母子相拥、三猴嬉戏等,辅以各种山、石、树、木为配景,整幅作品鲜活生动、美不胜收。
织锦里的世间万物——营口满族民间刺绣
营口满族民间刺绣始于明末的建州女真时代,是由凤城、锦州转到营口落地,至今也有百年历史。营口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针法有平针、锁针、纳沙、打籽绣、锁边绣、柳针绣、盘金绣等。满族刺绣的图案大部分代表吉祥的象征,承载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礼仪和民间传说等历史,它保留了女真稚拙、纯朴的工艺风格。年,营口满族民间刺绣正式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王立君利用自身绘画特长,根据每幅作品的特点进行创新,最引以为豪的绣品《清明上河图》全卷耗时三年半,全长6.4米,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纳百家之长以厚己”——郑氏酿酱技艺
郑氏酿酱传统技艺起源于中国鲁菜发祥地山东潍坊,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郑氏一家世代以酿酱技艺为生,创始人郑友和(时年13岁)随其叔父由山东潍坊奔赴四川荔城(今泸州市合江县)学习南派酿酱技艺。郑友和酿酱技艺汇通南北酿酱技法,在融合的过程中,他逐步创立了独特的酱油酿制技艺体系。“春准备,夏制曲,秋翻晒,冬成酱”,一年下来,酱油才算做成。郑家后人创办了“郑友和”字号,将郑氏酿酱传统技艺之精髓发扬光大。郑氏酿酱传统技艺立足中国调味业的文化沃土,立足酿味事业,以传扬“中国酱文化”为企业使命,把郑友和做成国际品牌,让更多人享受到调和美味的欢乐。年,郑氏酿酱传统技艺正式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刀柄上的绝技”——营口木浮雕工艺
营口木浮雕工艺起源于山东,于民国初年在营口发展起来并传承至今,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种利用纯天然木质纹理及色彩,不用笔墨,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艺术品。作品题材多取材于古典名著,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营口木浮雕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作品色彩明快、清丽、耐人寻味。代表作品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一百零八将》《三国演义》《西游记》。多幅作品中人物的眼、眉、发、须均为木质本色,不用一笔、一墨、一色、全部为刀刻所制。作品最薄之处只有0.05毫米,所用刀法工而不板,细而不腻。代表性传承人高谊长多次参加工艺品展览和对外文化交流,曾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组织授予国际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其作品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凝结着前人的情感和智慧,彰显出营口特有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保护和传承这些世代珍存的“财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期待这些源于民间的宝贵技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总监制/王忠陆
监制/张旭勇张艺
编辑/宋莹莹(见习)程靖雅(见习)
王梦茹(见习)王佳蕊(见习)
制作/郝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