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客到《主播带你去旅行》的嘉宾为市史志和档案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占坤
主持人远方和子兴
人·文·化·成
对于文化二字的含义通常是“一人一议,十人十议”,但文化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个: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那么在本专栏中,小编将通过这三个特点带你了解营口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营口是怎样的角色?营口的山川河流会有怎么样的故事?营口人是怎样的性格?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
每周一,跟着小编观乎人文,以化成“营口”。
第七期: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村镇名字
营口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营口地区的地名也是成百上千,各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历史,这里面故事众多,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本期与小编一起通过营口市村镇名称的由来与演变,向大家展示营口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
在营口市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万勤劳、智慧、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营口人民。他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一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了美好的家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谱写出一曲曲壮丽宏伟的历史诗篇。
目前,全市共有31个街道办事处,38个镇,3个乡,个社区居委会,个行*村,个村民委员会。营口市总人口多万,总面积平方公里。在全市众多的乡镇、村屯中,他们的名字林林总总,纷繁多样,各不相同。虽然这些名字也不乏拗口和生僻的,有的还含有封建迷信思想,但大部分名字历史悠久,寓意深刻。
纵观营口地区70多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多个社区及村民委员会的村镇名字,探究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特点都十分明显。在全市的村镇名字中,尽管他们的名字多样,但其中大部分的名字或来源于山川河流,或来源于地形地貌,或来源于居民姓氏,或来源于事件、典故,它不仅是村屯、乡镇的代号,其中也凝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期盼,包含了人们向往和平、安逸、幸福、美满的生活和对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祈求和祝福,也凝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期盼。可以说这些地名是文化的积淀,是历史的记载,是地情的写照,也是人们美好愿景的具体体现。
“以明、清时期移民姓氏”为村名
这些名字反映和记录了营口地区的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历程。明、清时期,营口地区陆续有大批来自于山东、河北、河南、及大、小兴安岭等地移民,清顺治年间数量居多。当时的落实背景是这样:明朝末年,辽东汉人中约有六万余人为逃避腐朽统治而逃匿建州女真统治区内,从事农、矿等开发。清*府入关后,大量八旗兵丁(满洲、汉*八旗)连同其家属、包衣号称“百万之众”相继入关,营口地区原住的满、汉人等都迁入关内,造成人口锐减。清*府为了不使东北这处“龙兴之地”荒芜,予以拨民,并给予移民以优厚*策。在一些优惠条件的诱惑下,很多人携妻担子、千里迢迢从山东等地跨海、或陆路来到营口地区,开荒种地,安居乐业,繁衍子孙。
经过归纳整理,发现这些乡镇、村屯的名字,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以该少数民族名命名
如“盖州市九垄地满族镇、归州满族镇,鲅鱼圈区红旗满族镇等。这3个镇有32个民族村,居住着16万满族少数民族。此外,还有如“朝鲜村”、“东蓝旗村”等民族村。像九垄地满族镇正*旗村,是明代建村,初名康宁保。清初正*旗兵民在此地屯田,改名正*旗。九垄地满族镇的“正红旗村”、“厢红旗村”等皆是因清朝初年,清*八旗驻*于此或留有人员定居等而得名。
二是以居住者姓氏或以居住的最大姓为名
如“刚屯、宋屯、王屯、李屯、吴屯”等。再如:盖州市太阳升镇叶家沟村,是清朝初年,叶姓移民从山东荣城迁此定居,故名叶家沟。盖州市九垄地满族镇古家子村,在清朝初年,村中仅有一户人家居住,称孤家子。光绪年间,取谐音,改为古家子。盖州市红旗满族镇红旗堡村,因清康熙年间,清八旗正红旗有住户迁居此地,故称为红旗堡。盖州市红旗满族镇八家屯村,清康熙年间,先后有栾、安、赵、何、李、于、姚、关八家从山东移民到此地居住,故称八家子。
三是以先居者姓氏为村名
如“李屯、赵屯、韩屯村、董屯村、杨屯”等。如:鲅鱼圈区熊岳镇李屯村,因李姓先居而得名。盖州市东城办事处刘屯村,以刘姓先居得名。盖州市芦屯镇,清朝初年,卢姓移民最先居住此地,得名“卢家屯”。盖州市九寨镇赵丁屯,因清顺治年间赵、丁两姓先后移来定居而得名。大石桥市水源镇盖家村,因清顺治年间,盖、谷、魏、张、刘、于等姓移民从山东登州府相继到此地安家落户,盖家迁来较早,户数较多,故得名盖家堡子。后改为盖家村。
四是含有期望意义的名字
如“力群村、立志村、新风村、新兴村、进步村、和平村,兴隆村、永安村”等。
以村镇所处的位置取名
如“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头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靠山寨、靠河寨、靠山屯”;“前刘村、后刘村”,“前马店、后马店”;“上李屯、下李屯”,“东古村、西古村”;“南王屯、北王屯”等。如:盖州市归州满族镇西边子村,因位于归州满族镇最西边而得名。盖州市归州满族镇三台子村,因在明朝时,由于战争需要,在今盖州市九垄地满族镇头台子村、归州的二台子村和三台子村建了三座烽火台,三台子村为第三座烽火台所在地而得名。盖州市什字街镇什字街村,因村西有一南北走向公路与东西走向公路相交处,形成十字街而得名。
以当地的物产、特产以及区域内所有物为名
以物产、特产以及区域内所有物取名的也有很多。如:鲅鱼圈区熊岳镇温泉村原名正白旗村,是清朝初期满族八旗*建立的,以旗为名的村落。后因村中有温泉,遂改名为温泉村。盖州市的暖泉镇、大石桥市的汤池镇,皆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鲅鱼圈区的熊岳镇金星村,原名叫新立村,建国后因盛产金星苹果,后改名叫金星村。盖州市归州满族镇槐树房村,因早年村中槐树较多而得名。盖州市什字街镇牌坊村,因村中有明朝时期所立牌坊而得名。盖州市双台镇松树沟村、团山镇杏树沟村,皆因当地古时或曾经有松树、杏树而得名。盖州市青石岭镇高丽城村,因村内有高丽城而得名。盖州市青石岭镇青石岭村,因有古迹青石关而得名。盖州市二台乡石棚山村,因村内有石棚古迹而得名。据考古学家考证,该石棚古迹属“巨石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器时代早期的一种墓葬建筑,距今有多年的历史。该古迹是亚洲最大的石棚,已经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其所处的地形地貌等而得名
以地形地貌等形态而得村镇名的比较普遍。如:盖州市太阳升镇沙沟子村,因清朝初年,境内穿心河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故名沙沟子。盖州市沙岗镇沙岗村,因清朝初年,有大片海沙堆积成一道岗,逐渐形成了村落,名沙岗。盖州市归州满族镇仰山村,最初因村南端有两座海拔约较高的大山而得名“两山”。后几经演变,“两山”演变成“仰山”。盖州市九寨镇靠山寨村,因寨前有两座山,故名靠山寨。
盖州市九寨镇骆驼岭村,因村北通往熊岳的一条公路形似骆驼而得名。盖州市双台镇四方台村,因有古时建造的一座方形烽火台而得名。盖州市青石岭镇飞云寨村,清朝年间,因村子坐落在乳牛山北坡,称“背阴寨”,后因该山较高,常有云彩掠过山顶,遂更名“飞云寨”。盖州市卧龙泉镇,因境内有一山脉,形态似龙,山脚下有一清泉,隋唐之前便得到“卧龙泉”之名。大石桥市水源镇同志村,清顺治年间,有移民从山东蓬莱县、莱县、永城县迁到此地安家落户,因居住地东面有一大沟,形状为筒状,故名筒子沟。后取谐音改为同志沟。盖州市青石岭镇卧龙岗村,在清顺治年间,在村东南方有一条*土岗,形似卧龙,故得名。
因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而得名
以远古传说、典故为村名,反映了营口地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营口人民崇正疾恶的精神,同时,也反映出当地人民期盼和平,向往幸福,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的美好愿景。如:盖州市东城办事处虎斗马峪村,有多年历史,因传说古时曾经有老虎与马相斗而得名。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科头寨村,原叫高屯村,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征东路经此地,设考场一处,有一位叫刘文举的考生,成绩显著,中了第一名。从此高屯村更名为科头寨村。盖州市九垄地满族镇仙人岛村,相传古时八仙由山东蓬莱岛过海至此,又因仙人岛有狐仙洞,洞内住有狐仙,故得名仙人岛。
盖州市什字街镇岳王庙村,原名药王庙村,传说曾有一位名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一座庙,由此得名药王庙,后演变为岳王庙。盖州市暖泉镇龙王庙村,相传清朝年间,有人见此处山势似五龙相聚,建庙一座,取名龙王庙,村子由此得名。盖州市青石岭镇*粮堆村,唐贞观十九年(年),唐王征东攻打高丽城,薛仁贵为了迷惑敌人,命唐兵夜筑土丘,覆盖粮食于土丘之上,谎称粮食成堆,故名“谎粮堆”,后逐渐演变成“*粮堆”。盖州市高屯镇赶马河村,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征东路过此地,因大清河水流急难走,唐王被迫下马,赶马过河,村名由此而得。盖州市榜式堡镇榜式堡村,传说清雍正年间,榜式堡南山有一洞穴,里面有两条大蟒,由此得名蟒式堡。后有村人到京城赶考,结果金榜高中,因此叫榜式堡。盖州市榜式堡镇大王寨村,明崇祯年间,有山东移民来此居住,人们安居乐业,故取名太平寨。
清朝中期,地方名称、数字等上报,批回文件把“太平寨”写成“大王寨”,此后便叫大王寨。大石桥市水源镇赏*村,清顺治和嘉庆年间,因当时居住地北面有一座青砖与*土砌成的台子,叫赏*台,村名由此而得。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途经此地,修筑了奖赏筑路有功官兵的台子,名曰:“赏*台”,村子由此得名。大石桥市沟沿镇北弯村,清顺治年间,北弯村张姓移居此地,当时村名叫张家塘。据说有一年村民得罪了土匪,土匪前来报复,到村里后问此地是否是张家塘,一村民机智地回答说此地是北老弯,不是张家塘,土匪信以为真,村民避免了一场灾难,于是将村名改为北老弯。
大石桥市石佛镇及石佛村,因清雍正年间,发洪水,过后发现一尊石佛而得名。大石桥市石佛镇黑鱼沟村,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头小牛在水边喝水,被水中一条大黑鱼一口吞下,由此得地名黑鱼沟。大石桥市旗口镇,原名蓝旗口。清顺治十一年(年),满族正蓝旗一皇族,在此地(庙儿沟)跑马射箭圈地,落箭处则插上蓝旗,一箭射到庙儿沟口,遂改庙儿沟为蓝旗口,后因蓝旗口与蓝旗堡同在海城县署管辖下,易混肴,故将蓝旗口的“蓝”字去掉,改称旗口。大石桥市双台子村,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薛礼在此地打仗,休息时从靴子里倒出两堆土,第二天变成了两个大土台子,由此得名双台子。大石桥市汤池镇卧牛石村,清初建村时,因大清河边有一块巨石,形象似牛,故得名卧牛石,该村就叫卧牛石村。
以事件、事物、人物、历史改革等名字而得名
营口地区历史上曾产生和出现过无数的名人、烈士,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和业绩为人民树立了榜样,为本地区增添了光彩,成为人们永远铭记的英雄。盖州市杨运村、杨运镇,因烈士杨运而得名。杨运原名杨万宏,河南省人。年参加革命,年加入中国共产*。年受*的派遣到东北地区开辟工作,被分配到万福县熊岳区任区委书记兼区长。年12月21日,在同国民**和清剿队周旋中被捕。年1月17日惨遭杀害,年仅23岁。年6月,万福县解放,县委、县*府将杨运生前战斗的八道河区改为杨运区,村名也改为杨运村,一直沿用至今。
大石桥市建一村、建一乡,因烈士丁隽一而得名。丁隽一是山东省*县人,是解放战争时期今营口地区一位年轻的区长。他开辟新区,打击恶霸,组建*权。在部队南下时,身患重病,他不愿意拖累同志们,决定留下来养病,由于叛徒告密被逮捕,在狱中宁死不屈,被国民*秘密拉到盖平镇护城河外杀害,年仅20岁。原营口县*府决定,把丁隽一生活战斗过的接官乡改为隽一乡,取谐音建一乡,接官村改为建一村,至今未变。
营口地区还有吕王村、宋光村等都是这样得名的。这部分村名以烈士、名人的名字命名,有土改时期的、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有的是烈士战斗过的地方,有的是烈士牺牲的地方。将原村名以烈士名命名,是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永远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名人、烈士为村名,既反映了历史,又铭记着英雄们的英雄事迹,同时也教育、鼓舞和鞭策着后人。
其他原因命名
还有这样一些地名,以所发生的事件、所出现的事物而得名。如:鲅鱼圈区熊岳镇大铁村,据传,解放前山东一高姓人家来此居住,以打铁为生,打铁手艺远近闻名,后取近音称村为大铁村。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位于太阳升镇最北部,因在解放战争中,村中许多青壮年自愿参*,受到区*府表扬,并被区*府授予“光荣村”称号,因此,该村就叫光荣村。盖州市九垄地满族镇高家窝棚村,清朝初年,有高姓从关内迁此定居,搭窝棚居住,得名高家窝棚。盖州市万福镇,因挖井时挖出一块刻有“万福庄”的方砖,而得名万福庄。盖州市九寨镇兴隆寨村,因清朝时期有一将*在此安营扎寨,取兴隆之意,得名兴隆寨。盖州市什字街镇日丰村,相传清咸丰年间,有村人在朝做官,回乡后开一当铺,取名日丰当,村子也以此为名。
矿洞沟镇矿洞沟村,因村内曾开采过矿而得名。大石桥市沟沿镇碾坊村,清康熙年间,康姓移民来此落户,后开碾米作坊发家,此地被称为康家碾坊。后改为碾坊村。大石桥市旗口镇滚子泡村,村内早年有一条小河(今解放河),清顺治年间,村子里有条小河,由于经常发水,河面用木板搭建了一座小桥。为防止木板冲走,人们用石头磙子掩在桥两端,后发大水,磙子也被冲进河里,由此得名磙子跑。后演变为滚子泡。汤池镇烧锅村,相传过去村以烧酒出名,因而得名。暖泉镇董店村,清朝初年,董姓移民从山东迁此定居,开车店很兴旺,故名董家店。
通过以上介绍,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营口地区地名的由来和演变,了解了其中的文化蕴涵和所反映的历史轨迹。更让我们为营口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