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开车以后”
上述落款为“XX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的通告原本写道,“截至5月14日17时,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陈屯镇杨店村,鱿鱼圈区熊岳镇宜城社区、和平社区等9地疫情风险等级定为中风险地区。”“鲅鱼圈”,为什么会写成“鱿鱼圈”,真是因为作者喜欢吃“鱿鱼圈”?还是因为“鱿鱼圈”叫起来更顺口?网友评论:一听就很好吃。鱿鱼好吃。看馋了。至晚于5月17日早间,相关错误已经修正。
鲅鱼圈区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是营口市的四个区之一,距离营口市市区南52公里。
鲅鱼圈这个特色地名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鲅鱼圈地区一直归盖县(今盖州市)管辖。年1月,为建设鲅鱼圈港,经国务院批准,鲅鱼圈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
《辽宁日报》早前报道提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黑龙江人给刚到鲅鱼圈做生意的家人写信,他只是大致听说“鲅鱼圈”,却不知道是哪三个字,于是根据读音展开联想,猜测是国家建设的某个农垦区的名字,便写成“八一”,把圈字画个“○”,于是信封上出现了“营口市八一○区”字样,幸亏营口市的邮递员解读能力强,将信顺利送到。倒是收信人对“八一○”百思不解,直到跟朋友通了电话才明白个中原委。
报道称,更多的外地人把鲅鱼误写成“鱿鱼”。营口开发区报社的一名记者收到一个邮包,细看之下放声大笑,原来邮件地址被写成了“鱿鱼圈”。还有根据当地人方言发音写成“八鱼圈”的也不在少数。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辽宁省地图上,把鲅鱼圈标注为“巴鱼圈”。
另外,鲅鱼圈的“圈”字是多音字,如果不是听本地人念出来,不了解情况的外地人会读作“juàn”,认为是养殖鲅鱼的地方。
鲅鱼好理解,但“圈”字来源说法不一。
上述报道提到,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白旭钻研地方史多年,曾在当地官方
不过,鲅鱼圈区已退休多年的文化馆原副馆长范垂鹏对此说法不认同。他认为,清朝时,鲅鱼圈人口少,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因地貌上三面环山围成一个圈的形状,中间类似一个小盆地,故而称之为鲅鱼圈。“这一说法也有根据,如今,当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带称为圈里。”
葛成良退休前是鲅鱼圈区*府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地名研究。据他介绍,鲅鱼圈原本是交通不便的荒滩,只是海边上有几间茅草窝棚供打鱼人暂栖。多年前,分别有6省13县的渔民来此谋生,遂变成村落。每年的5月槐花盛开时,也是这里的*花鱼盛产期,以望海寨(今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望海渔业村)为交易中心堆满了*花鱼,待价而沽。因为当地人排斥外来渔船,所以外来户只能寻别处落脚。“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久而久之,此地就以交易鲅鱼而远近闻名,形成了以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由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互相排斥,因此,这6省来的外地人自行抱团,他们称自己人和居住处为圈内,称本地人为圈外。而本地人常来买他们的鲅鱼,故习惯称其为“鲅鱼圈”。年,当年的屯子改名为海星村,年成立公社时因“鲅鱼圈”正好居中间,南9公里,北8公里,且无重名,故改称鲅鱼圈公社。
由此白旭得出结论,鲅鱼圈这一名字应该是从外省来此打鱼的渔民口中叫出来的。
“‘鲅鱼圈’这三个字确实土里土气,曾想过改名字。”白旭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报社曾发起民间征集地名活动。从来稿的情况看,与“港”“海”“湾”有关的名称占大多数:如海明区、新港区、金湾区、海星区。后来因为改地名程序繁杂、成本太高等原因搁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鲅鱼圈的名字因独具特色而广为传播,成为一个标识,深受当地百姓的喜欢,成为省内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本文来源:鲅鱼圈微生活,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