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拾遗——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盖州古城东门外,与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合称盖州四大会馆。在明、清时期,主要以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为主的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处,必建有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建筑——山西会馆。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年)清*府开放“海禁”以后,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纷纷乘船渡海来到辽东地区经商贸易。当时的奉天府盖平县连云岛港(西河口)是辽东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海上通商口岸,更是辽南的陆路交通枢纽,加之盛产丝绸、海盐、海鲜、以及其它如大豆等农产品,自然成为全国各地客商尤其是晋商到辽东贸易的首选地之一。据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载:“昔以西河口岸为南北省海上交通之中枢,轮蹄丛集,舟帆交并,故我邑执三省商业之牛耳。”“本邑海口有二,一曰西河口,即清河下游入海处,距城二十余里,在清季道光以前为东三省海运交通唯一之商港,南北贸易咸萃于此。”“虽系蕞尔偏邑,而名闻八闽,声达三江,无不知有盖州者,皆因货物积散之传播也。”山西会馆的前身为关帝庙,在明代称谓“关王庙”,是专门供奉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明嘉靖十六年《辽东志》中“盖州卫山川地理图”中明确标注:“关王庙”位于盖州卫城东门外。清雍正元年《重修关帝庙碑记》中记载:“云:重修嘉靖年间。诸老成又曰:灾焚于崇祯未记。”由此推断,关帝庙始建年代应在明代初期,甚至元代以前,历史十分悠久。三国名将关羽是山西运城人,其敦信义”、“崇信行”名扬青史,被尊为关圣帝君,同时其神职还是武财神,加之出于地域方面的原因,晋商自古以来对关羽是尤其尊崇。清乾隆六年,在盖晋商集资,在原有的关帝庙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扩建,改为山西会馆,将其作为晋商在盖平县聚会、议事、祭祀的专门场所。如今的山西会馆原址虽在,但原地面建筑全无。记者通过查阅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并到原馆址进行实地考察,结合现年95岁的李汉武、95岁的唐继安等几名在山西会馆附近土生土长的老人们的记忆,从而将山西会馆历史原貌进行了最大程度还原。山西会馆坐北朝南,呈规则长方形,原由后殿、正殿、东西偏殿、钟鼓二楼、山门、戏台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殿宇巍峨,蔚为壮观,具有典型的山西建筑风格。正殿为关帝殿,也称武圣殿,大木架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坐落在高约0.9米、由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台基上。主体建筑为青砖砌筑,花岗岩条石墙基,灰瓦覆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屋脊四角远挑,飞檐翘脊。殿正脊浮雕四龙戏珠。中央雕有一座小庙,脊中间插着“穿天戟”三根,脊两端是龙形大吻,四条垂脊及四条戗脊上各施套兽一组。前后檐下各有斗拱四攒,斗拱下各有檐柱四根,柱间皆有透雕龙凤雀替,檐檩、额枋上绘有云龙、异兽、云纹、海水、花卉等彩绘。正门上方檐下门楣上挂有一块木质雕龙大匾,上书“武圣殿”三个大字。殿内正中雕工精细的青石条案上所供关于雕像长须飘逸、神情威仪,正手持一本《春秋》聚精会神观看。左右是关平和周仓,一个捧印,一个执刀,神态威武。周边墙面上绘有“三国演义”内容的壁画。殿前台阶下正中为拜亭,与正殿相对应,内立铜制香炉、汉白玉祭桌各一座。拜亭外东、西两侧各立有两通龟驮石碑。院中央山门通向正殿的甬道,为青石及大方砖铺设。甬道西侧有古柏三株、东侧一株。古柏树干直径达半米之多,苍老遒劲、巍峨挺拔。据说当时附近居民家女儿出嫁都要来到会馆院中古柏下,折取一枝,装入木匣,作为嫁妆之一,以图吉利。后殿、东西偏殿为大木架硬山式建筑。其中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东西偏殿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皆为商会及同乡议事、集会、接待之处。东西偏殿南侧为歇山式钟、鼓二楼。二楼下有石阶通向楼上。东楼上悬铁铸大钟一口,西楼上置牛皮大鼓一面。山门为歇山式建筑,整体面貌与正殿相同。檐下门楣上悬挂一块上书“山西会馆”四字的木匾。山门内供奉泥塑赤兔马一匹,前有马槽,赤兔马面向北面的正殿,与他的主人关羽遥相呼应。东西围墙紧贴山门各开一角门,除庙会外,山门平时不开,客商及香客由角门进出。山门前东西两侧立有一对高约2米的石狮,其中东为脚踩绣球的公狮、西为脚踏幼狮的母狮,附近还有百姓将这里称为“三狮庙”。戏台为歇山式建筑,建在山门前广场南侧,紧邻护城河东支流北岸,坐南朝北。台基为方形花岗岩条石砌筑,东西两侧有台阶通上。由于戏台地处东关外东行的主干道边,平时一些小商贩都在戏台边摆摊叫卖。每年冬季,还有商贩专程从黑龙江一带运输大量冻得硬邦邦的江鱼到此,堆在戏台东西两侧,进行售卖。平时,山西会馆内供奉的“关老爷”吸引了众多香客前来祈福祭拜。直到解放前,一直香火鼎盛,远近闻名。民间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这天又叫“关公磨刀日”。民谚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山西会馆都会举办三天庙会。今年95岁的唐继安是山西会馆附近土生土长的老人,他家的买卖“东鸿泰”皮铺就开在山西会馆山门前附近。唐继安在少年时期,经常到山西会馆里面玩耍,对会馆每年举行的庙会场景印象十分深刻。庙会时,会馆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除了给关老爷塑像披红挂绿外,还要以“猪、牛、羊”三牲为主要供品供奉在关帝殿前的拜亭内。前来祭祀的香客们皆焚香跪拜,祈求关老爷保佑。庙会三天的每日中午,会馆还在正殿前的院子中举办几十桌的宴席,专门宴请盖平县社会各界重要人士及晋商同乡及其家眷。庙会三天的每日早晨,城内“东盛斋”面铺都会差使两个伙计抬着装着几百个火勺的大笸箩来到会馆山门前,为来往香客及穷人免费赠送火勺。民间有谚曰:“老爷庙旗杆高,五月十三关火勺”。当然,庙会最热闹的场景还是唱戏了。会馆出钱,雇戏班来此唱戏三天。庙会期间,会馆内外人头攒动,香客及逛庙会的百姓络绎不绝,连戏楼对面的沿街商铺屋顶都站满了看戏的人群,唱戏声、摆摊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每年正月十五,山西会馆及其它三大会馆还要演夜戏。各大会馆互相攀比,争相邀请知名戏班,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奇斗艳,热闹非凡,给盖州城内外的百姓带来难得的视听盛宴和精神享受。“灯月交辉,歌声嘹亮,几同不夜之城,一时游观者顷塞街巷,其盛事也。”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中的一段文字,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热闹场面。
清光绪三十二年,山西会馆内东厢房拆除并建设十四间平房,成立盖平县立第三小学校。民国三年,山西会馆正殿主祀神位除原来的关羽外,又加入岳飞,被改为关岳庙。解放后,盖平县立第三小学校被改为盖平镇第二小学,山西会馆正殿内雕像被拆毁,改为教师办公室。六十年代中期,盖平镇第二小学被改为东关小学,除后殿外,其余所有建筑悉数被拆。八十年代中期,东关小学被改为东市小学,在原后殿以北操场区域建设教学楼,至此,山西会馆原址内被厂房和民宅占据。如今,东升路东关下坎至路东生产桥段工程已启动,山西会馆原址亦成为动迁区域。随着下一步施工建设,昔日山西会馆的一些建筑构件以及石碑、赑屃、石狮等也许会重见天日。清初到民国二百余年,山西会馆为盖州与山西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见证了盖州古城一段历史的兴衰。作者:王友禄
投稿
商务合作|新闻爆料请添加
如果你身边有精彩的故事,如果你的才华还无处展现,现在就可将你身边精彩的故事、文章、视频...发送到“盖州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