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5日召开的焦作市教育局年度焦作市生源地贷款工作表彰会上,我校荣获“年焦作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优秀单位”,丁姗同志被评为“焦作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先进工作者”。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资助中心办理的助学贷款,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资助中心,由丁姗老师负责。
每年春学段,我校针对高三学生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策宣讲,召开学生资助*策宣传主题班会,在公示栏以及学校大门口显要位置都张贴宣传材料,让国家的资助*策深入人心,人人皆知,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身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让每一位家庭贫困学生能够通过助学贷款实现自己的大学梦,顺利完成学业。
每年暑假,多数师生在家休息,丁姗同志却一直在学校坚守,办理助学贷款工作,确保我校贫困学子应贷尽贷、应助尽助,为他们办理预申请认定手续,逐个录入名单,上报上级资助中心。据统计,仅去年我校办理助学贷款预申请手续人,为这些贫困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成绩属于过去,我校将继续做好此项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让沁阳职教中心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投稿
商务合作|新闻爆料请添加
如果你身边有精彩的故事,如果你的才华还无处展现,现在就可将你身边精彩的故事、文章、视频...发送到“盖州城事”
地域性、时代性、独特性
重点推介
重点作家
送行(短篇小说)/常君
青年作家
童年(散文)/李婷婷
新锐作家
记忆图腾(组诗)/于伟
撷来精彩
厂房里的工序(组诗)/田力
原创作品
小说天地
在路上(短篇小说)/付群华
转身的老兵(小小说)/张斌
一分钟的事(小小说)/邓敏
散文频道
家园/王志宏
我文学路上的亲人/马正凯
诗人空间
春到辽河/谭景武
幸福井,快乐泉/宗世民
年,悄悄地走了/金立
汤圆与灯笼/吕鸿东
元宵之恋/张志刚
元宵,闭上眼等你的唇/鄢萍
纪实文学
最是诗人吕公眉(上)/白旭
评来评去
圆融?乡土?鲜花──《郑恩波文集》序二/钟旅安
作协动态
文学活动
盖州市作家协会召开总结表彰会
大石桥市作家协会召开庆元宵共团圆茶话会
同题活动
赞美家乡同题诗歌联展(四)
一座城市的温度/张增伟
辽河──母亲河/周*
西市区礼赞/于秋香
牵手辽河/刘健康
赤山,一次次地走近你/高红
征文活动
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征文启事
庆祝中国共产*周年征文作品展一(诗歌)
致敬时代楷模(组诗)/翟营文
老街故事/王爱民
百年绝唱——献给*的百年华诞/王晓飞
一颗苏醒的种子传递无数颗种子(散文诗)/白秀萍
我在红色的追忆里安居乐业(组诗)/石锐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无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及小编删除。)
重点作家短篇小说
送行
常君
这儿真是个好地方。身后是一人多高的院墙,挡住了北面刮来的风,初春的阳光有几分暖意地洒在身上,舒坦得让人想睡上一觉。德昌身上的棉袄敞着怀儿,后背往墙上萎了萎,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儿。脚边的大*狗也配合着主人,眯起了眼睛。
用不着吆喝,只要德昌往这大门口的石墩子上一坐,不出一袋烟的工夫,几个老哥们儿就会聚拢过来。天气热了在几步开外的那棵歪脖老柳树下,像现在的天气,惊蛰刚过,就转移到这儿的墙根儿处。唠的无非是春种秋收,家长里短,有一搭没一搭的。有时候没啥唠的,就各自耷拉着脑袋打盹儿。或者一边吧嗒吧嗒抽着老旱烟,一边把半导体收音机拧到最大音量,听《三国演义》《杨家将》《白眉大侠》之类的评书。有时他们也会下上两盘五虎棋,取材因地制宜,在石墩子上横竖画上几道格子,双方一方捡几块小石子,另一方顺手捞过一根树枝撅成几段,道具虽然简陋,却丝毫也不影响他们下棋的兴致。有时候吵吵嚷嚷,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好像赢天赢地似的。冬天冻得伸不出手来,他们心血来潮地玩起了小时候热衷的“挤香油儿”的游戏。两拨人靠墙根儿站定,一声令下,互相向中间挤去。被挤出去的咧着没几颗牙的嘴,嘻嘻哈哈笑着,重新回到队尾去排队。平均年龄七十好几的一帮老头儿,把个儿时的游戏玩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那时候他们有六七个人,如今只剩下德昌和吉顺两个人了。
哀乐又幽幽地响起来了。
德昌虚着眼睛望着左边的地方,那里空着,碎布头儿拼成的屁股垫儿磨得有些发亮。
昨个儿上午,日头儿都升上一杆子高了,也不见老良子过来。德昌也没在意。老良子家住在村东头儿,因为和他们几个唠得来,没事儿就爱溜达过来,也不嫌远。德昌从棉袄兜里掏出烟口袋,从里面摸出一张两指来宽的纸条,倒出一点烟末儿在上面,两根指头缓慢而熟练地卷着喇叭烟。忽然间,他听见响起了哀乐声。他萎在墙根儿处,一边抽着烟,一边猜测是谁走了。听声音是从村子东北方向传过来的。德昌在心里猜测,号称老寿星的老周太太一百零几了,面瓜一个了,没准儿是她;再有就是老武头儿,中风半身不遂,在炕上躺了有七八年了。猜了半天,德昌不猜了。反正是有人走了,生老病死,谁走了都是享福去了。后来有人打村子东边过来说,是老良子死了,德昌整个人就僵在了石墩子上。他猜过来猜过去单单没有猜到是老良子。头天下午日头偏西了老良子才回去的,一宿之间就没了?德昌梦游似的来到了老良子家。大门口左边插着一人多高的岁数纸,满院子的花圈,灵堂设在了堂屋里,老良子身上盖着明*色的拖地巾,银山雪柳金童玉女左右环绕。德昌像个机器人似的吊了纸,回来后呆愣愣地坐在石墩上,一下午都没醒过神儿来。
德昌拿起石墩子上的收音机,扭开开关调了调,单田芳独特的嗓音便传了出来。讲的正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是老良子最爱听的一段。
再看旗角之下冲出一匹战马,
马上端坐一人,
只见来人——
细高挑双肩抱拢,白脸膛貌赛潘安。
狮子盔张口吞天,朱雀铠虎体遮严。
素罗袍苍龙戏水,八宝带富贵长绵。
胸前挂护心宝镜,肋下悬玉把龙泉。
壶中插狼牙利箭,犀牛弓半边月弯。
凤凰裙双遮马面,鱼褟尾钩挂连环。
掌中枪神*怕见,胯下马走海登山。
好似哪吒三太子,翻身跳下九重天。
一辆橘*色的小客车缓缓停在了大柳树下。车门一开,一根拐棍儿点着车门踏板探出了下半截。接着是一只穿着黑棉鞋的脚。再接着是另一只穿着黑棉鞋的脚。一个弓腰驼背的老头儿站在踏板上,两只脚错哒着,最后,终于在拐棍儿的支撑下下了车。是吉顺。
德昌知道现在的时间是十点二十,最晚不超过十点二十五,吉顺就是钟点。几年前,吉顺老伴儿走了,在县城居住的闺女儿子便把吉顺接去县城住了。吉顺在家时体格好好的,到了县城却隔三差五地闹毛病。吉顺说是水土不服。后来,经得儿女们的同意,吉顺每天上午十点乘坐通往他们村子的小客车回来,下午三点再坐车回去。遇到恶劣天气除外。县城距他们村二十多分钟的车程,这么一折腾吉顺却多半年没生病,连个头疼脑热也没有。至于午饭嘛,有时不饿就不吃,有时买点东西在德昌家或老良子家做着吃。
大*狗弓起腰,颠颠地跑了过去,殷勤地冲吉顺摇着尾巴。
今天吉顺的兴致明显有些低落,在石墩子上的屁股垫上坐下后,手里拄着拐棍儿,带着黑绒帽子的脑袋深深垂下去,眼睛望着地面,一声不吭。
德昌见状问,咋的了?让霜打了?
吉顺有些失*落魄地说,昨晚我翻来覆去了大半宿,一闭眼就是老良子在眼前晃。你说,白天还坐在一起侃得热火朝天的,回家睡一宿觉就没了,真像电视里说的,说没就没啊!
德昌卷着旱烟没吭声。不光是吉顺,他也一样,这两天老良子没事就在眼前晃,昨晚好不容易眯着了,做梦梦见的全是老良子。
昨天德昌去老良子家吊纸,听他儿媳妇说了老良子的死。老良子一个人住在四十多年前盖的老房子里,儿子住在西院。平时老良子总是天刚朦朦亮儿就起来,摸摸索索的,不是干点这,就是干点那,总是闲不住。昨天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儿媳妇收拾完准备去打麻将,见老良子养的老狗伸着爪子一个劲儿地在挠门,嘴里呜呜地叫着。儿媳妇感觉不对,跟着老狗过去一看,老良子仰面朝天躺在地上,早就没气了。德昌和老良子同岁,且同一天过生日。只不过他比老良子大上半个来小时。当年老良子他妈肚子疼要临盆,他妈还挺着大肚子帮着去喊接生婆。谁知老良子没降生,他先呱呱坠地了。属大龙的,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的生日,真龙天子下界,谁见了都说好。还有半个月他们俩就满七十三了。老良子却对这个数字非常忌讳。德昌知道,老良子是忌讳“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本以为吉顺不会来了,谁承想真来了,儿子也跟着过来了,还带来了不少菜。中午他们都聚在德昌家吃。喝到酒酣处,吉顺的儿子说二月二他还过来,给德昌和老良子两个过生日。又问起他们高寿,德昌说七十三了。吉顺的儿子脱口而出,今年是坎儿年呢。老良子当时一言不发沉着脸放下酒盅就走了。吉顺吼道,会不会说话?不会说滚犊子!德昌虽说没像老良子表现得那么强烈,可也在心里埋怨这个愣头青不会说话。后来的酒也就喝得很闷。
吉顺长叹一声说,昨晚睡不着,我在心里过数儿,没剩下几个了,轮也快轮到咱啦。
德昌把喇叭烟的一头掐掉,摸出火柴点上,吧嗒吧嗒抽了起来。昨晚他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也在心里从村东数到村西,哪些个都走了,还剩下谁了。折腾来折腾去,天麻麻亮了才眯着了。
吉顺又叹口气说,我爹活着时,隔三差五的,我就看见他在一个先进工作者的笔记本上打x。一问,你猜咋回事?原来有工友死了。他把他认识的工友的名字都写在了笔记本上,有人走了他就在名字后面打个x。打完就呆愣愣地坐上老半天。后来,我看见那本上打满了x号,只剩下他的名字后面没打。那时候还没啥感觉,现在想来,我爹打x时会是个啥心情。眼瞅着一个个都走了,眼瞅着就轮到自个儿了,日子不是论年,而是论天过了,今个天黑脱了鞋,明个儿一早不知道能不能穿上。说不定哪天就脚尖儿朝上,到阴朝地府见阎王爷去了。现在快轮到咱们啦。
德昌吧嗒抽着烟,没吭声。
吉顺把屁股往这边挪了挪,用手捅了德昌一下,问,你怕不怕?
德昌翻着眼睛问,怕啥?
吉顺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死。
德昌把烟屁股扔在地上,用脚使劲碾了一下,说,怕有个屌用,怕阎王爷就把你从生死簿上勾去了?过去皇上厉不厉害,一统天下,前呼后拥,最后还不是蹬腿西去。
一通震天震地的炮仗声由远及近而来。
大*狗竖起耳朵,冲着路口叫了起来。
两个人从石墩子上站起来。
一行人渐渐走了过来。
领头的是老良子的大女婿,后面的人手里抬着高头大马驾辕的马车金山银山金童玉女楼房电视机冰箱,都跟真的一样。
老良子的三个闺女给她爹扎的“纸活儿”送来了。
按照惯例,丧事一般都要办三天。第一天的穿衣、报丧和第三天的火化不必细说,第二天下午的送行是重头戏。亡人的儿女们披麻戴孝,把这些纸扎的车马人送到西南路口的五道庙,熊熊火光中,亡人的*灵将升往西天。
吉顺望着感慨道,还挺齐全。到那边啥也不缺了。
德昌瞄了一眼,大着嗓门儿问,没给你老丈人扎个半导体?
老良子大女婿拍了拍液晶电视机说,有这高清电视还要老掉牙的半导体干嘛?
德昌虎着一张脸说,你老丈人最爱听评书!
老良子大女婿笑着说,那明个儿我给他扎个新式的评书机,把所有的评书都下载进去,让我老丈人在那边听个够!
一行人嘻嘻哈哈渐行渐远。
吉顺说,还应该给老良子扎个纸人。
德昌说,那不是有金童玉女嘛。
吉顺说,我说的是扎个村西的二霞她妈。两个人活着不能在一起,死了也算团圆了。
德昌想起老良子和二霞她妈的事。老良子老伴儿死后,二霞她妈隔三差五就会过去帮老良子洗洗涮涮。两个人也很合得来,就寻思搬到一起搭伙过得了。老良子和儿女一说,那帮混账儿女说什么也不同意,怕老良子攒的那几个钱最后落在二霞她妈手里。去年八月十五过中秋时,二霞她妈死了。老良子跟他们哭了好几回,还偷偷去了二霞她妈坟上,每次都坐上老半天。
两个人重新坐在石墩子上。
德昌摸出烟口袋,低头卷着喇叭烟。卷好一根刚叼在嘴上,却被吉顺伸手夺了过去。
德昌偏过脑袋,笑着问,你不是早就戒了吗?
吉顺年轻时也抽烟,自从老伴儿得了肺癌后突然戒了。还劝阻几个老哥们儿把烟也戒了。几个老头儿就打哈哈说,抽了一辈子了,老了老了咋也不能把这点手艺丢了呀。医院看见一张图片,上面一个骷髅嘴里叼着烟,肺子被熏得墨一般漆黑一片。几个老头儿就笑他怕死。吉顺也不争辩,以后谁给烟也不抽,彻底戒了。
吉顺说,老良子一辈子不抽烟,不是也一觉睡过去了。抽一口得一口。说完把烟塞进了嘴里。
德昌打着打火机,把一簇火苗凑到吉顺面前。
吉顺抽了一口,咳咳地咳嗽起来,说,这大老旱,劲儿太冲了!
德昌把吉顺嘴里的喇叭烟抽了出来,说,你是老也不抽,抽不惯了。
两个人又陷入了沉默。一个吧嗒吧嗒抽着烟,一个拿着拐棍在地上有一下没一下划拉着。
吉顺停了下来,从挎包里掏出一张宣传单,又埋下头去翻老花镜。
德昌不用看就知道,吉顺手里拿的是旅行社发的宣传单。老伴儿走后,吉顺迷上了旅游。前年还出钱让他孙子带他去了一趟北京,什么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通通游览了一遍。回来没事儿就给他们讲天安门故宫怎么怎么庄严,长城十三陵怎么怎么雄伟。讲得眉飞色舞的。县城等车的旁边有一家旅行社,常年在门口放一叠宣传单,吉顺经常拿回来旅行社发的宣传单,给他们看。看见上面的线路,这也想去,那也想去。还经常劝德昌和老良子跟他搭伴儿一起去。
吉顺照着宣传单依次念着。念完问,想去哪儿?咱俩一起去。
德昌头也不抬地说,我哪也不去。
吉顺说,趁着现在腿脚还能走动赶紧去,过几年走不动了,想去也去不成了。你就是啥事都往后腾,不这样淑芬回老家的心愿也能实现。
德昌垂下了脑袋。
老伴儿淑芬老家在河北白洋淀,十五六岁跟爹妈来到他们村再也没回过老家。几年前关里老家的表妹来过一次,说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他们老两口回去串门儿。德昌也向老伴儿打了包票,豁出去两年卖苞米的钱,一定带她回趟老家。日子在一天天忙碌中过去了。德昌总以为来得及,他和老伴儿体格还算硬朗,回老家只是早晚的事。谁知前年老伴儿忽然得了中风,半边身子不能动弹,话也不会说了。回老家的心愿彻底泡汤了。德昌后悔不已。
德昌看见村里有的人家在院墙上画墙画,便萌发了给老伴儿画一幅老家风景的墙画。他没去请人来画。一是请人画要上千块钱,他着实心疼,二是他想亲自给老伴儿画一幅。
以前,老伴儿没少给德昌讲老家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什么的,德昌根据老伴儿讲的,在心里设计了草图。有一眼望不到边儿的芦苇荡,水面上挤挤嚓嚓挤满了大伞似的荷叶,荷叶上面托着盛开的或打着花骨朵儿的荷花,红的,白的,粉的,水里还要有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再画一个采莲蓬的姑娘,红袄绿裤坐在船头,麻花粗细的大辫子,一直耷拉到腰上。老伴年轻时就是这个样子。
待德昌把想象变成墙上的画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拿惯了锄杠的手拿起画笔,真是力不从心。那些天他懊恼得直想捶自己的脑袋。秦老师知道后,拍着胸脯打包票,墙画就交给他了。秦老师退休前在镇中心小学当美术老师,经常在墙上画宣传画写大字。德昌不是不相信秦老师,而是另有原因。当年,老伴儿从关里老家搬到他们村子,村里年轻小伙子们的眼睛就不够使唤了。年轻时的老伴儿高挑的个子,黑漆漆的柳叶弯眉,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条黝黑的大辫子搭在腰上,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在生产队出工铲地,一条垄还没铲到一半,剩下的就被几个小伙子你一锄我一锄包圆儿了。几个小伙子肩上挑着装满清水的水筲,压得扁担嘎吱嘎吱直响,你追我赶地走在通往老伴儿家的土路上。老伴儿家灶前的水缸啥时候都是满得照见人影儿。那时候和德昌竞争的人真是不在少数,而且个顶个实力雄厚。有在公社电影院放映电影的放映员,有在供销社当营业员的“公家人”,还有在村小学教美术的老师,秦老师就是后者。最后当然是德昌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了赢家。结婚时老伴儿就喜欢立柜,德昌承诺一定给老伴儿打一个。大儿子扶着墙都能走了,德昌还没兑现承诺。那年夏天,半拉儿木匠的德昌终于兑现承诺,伐了一棵老槐树用木头打了一个立柜。可是柜门上光秃秃的,总感觉缺了点啥。秦老师从门口经过,看见后说用电烙铁烙上花鸟鱼虫,就漂亮了。老伴儿听后很高兴,说那敢情好,可是没人会啊。秦老师说,明天我过来给你烙。第二天秦老师就带着电烙铁过来了,一边往立柜门上烙鸳鸯戏水,一边和老伴儿说笑。说心里话,秦老师的手艺没的说,可是看见他和老伴儿有说有笑的,德昌的心里就不舒坦。他坐在一旁阴着一张脸,吧嗒吧嗒闷头抽着半截旱烟。中午,老伴儿做了几个菜,留秦老师吃饭。德昌也不言语,扒拉了半碗饭,酒也没喝,就撂了碗筷。弄得秦老师和老伴儿很是尴尬。
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村里就有不少人胳肢窝下夹着红纸去秦老师家请他写对子。老伴儿故意逗德昌,你也买张红纸去让秦老师写呗。德昌故做洒脱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德昌也买了两张红纸,跟孙子要了瓶墨汁,又从书上找了几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的好词,鼓捣了半天,最后团巴团巴把纸都扔进了灶坑里。然后解嘲地说,自个儿写的怎么也赶不上集上卖的,咱去买好的!德昌买什么都要跟人家讲价儿,只有买对子从来不,也舍得花钱。人家门上贴一块钱两块钱的,他家贴的都是十块八块的,红红火火的两大条,足有一人来高。
另外一个原因是德昌想独立完成这幅墙画。六月六是他和老伴儿结婚五十年纪念日,电视里说五十年叫什么金婚,他要把这幅墙画作为金婚礼物献给老伴儿。可是自己的手就是不争气,鼓弄了半天,怎么看怎么不像。万般无奈,只好请秦老师帮他在东墙上重新打好了底儿,他蘸着丙烯,站在跳板上一笔一笔地去描。秦老师想帮忙,他说什么也不让。那两天天出奇地热,他站在太阳地里,脑袋四周像日本武士似的缠了一圈毛巾,一边描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老伴儿看见这幅墙画时的样子。他要像当年结婚时一样,在老伴儿的头上蒙上一块红盖头,然后把轮椅慢慢推到东墙边,最后把红盖头从老伴儿的头上一点一点揭开,老伴儿一定会瞪大眼睛,眼里闪着光,一只手比划着,嘴里发出“啊”“啊”的惊喜声……渐渐地,眼前那些景物变得模糊起来,像起了一层雾气。他的身子也变得像一摊泥,抑制不住地向下摊去……他隐约听见大*狗挣着铁链的狂吠声,随后是有人不住摇晃自己的胳膊和急切的呼唤声……他中暑了。没等他把杰作展示给老伴儿,老伴儿因二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内待了三天,老伴儿离他而去。他把灵堂设在了东墙边,他要让老伴儿长眠在他亲手描绘的关里老家的风景中,就像回到了老家一样。
吉顺意识到触到了德昌的痛处,转移话题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德昌忽然想起,昨晚好像隐隐听见几声闷雷。
德昌伸展开四肢,说,惊蛰地气通啦!
吉顺说,动物都出洞了。
德昌说,明个儿把家伙式儿都找出来,得开始拾掇拾掇了。
德昌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种地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从身体直达内心的享受。闪亮的犁铧深深插进沉睡了一冬的泥土里,黑色的土壤以飞快的速度向两旁翻滚开来,袅袅的地气水波一样缭绕在地皮儿上,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令他沉醉的气息。他像哺育孩子一样哺育着他的庄稼,看它们破土、长高、拔节、抽穗、结实,心里满是欣慰和富足。
德昌依恋自家的那块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老伴儿去世后,他自然要把老伴儿埋在盘龙岭祖坟内。他家的祖坟经看风水的宗先生看过,宗先生捻着山羊胡,嘴里念念有词:两山夹一岗,辈辈出皇上。后代子孙大富贵,科甲连登及第来。德昌忙向宗先生问周详。宗先生便向德昌老汉细细道来。左右一边一道山梁,像椅子两边的扶手,后面横一道山梁,状如龙椅靠背。这样的风水宝地,日后定会荫及后代子孙,大福大贵。德昌嘿嘿一笑了事。他刨了一辈子庄稼根儿,眼瞅着土埋多半截子了,也没大富大贵。儿子大顺也人到中年,养活了一个小三轮农用车,春天给人家翻地,上秋给人家拉庄稼,农闲出去抡板锹,汗珠子摔八瓣儿挣点辛苦钱,哪来的富贵当官命?倒是孙子志强那小子还算争气,大学毕业后刚考上了县里环保局的公务员,难不成日后会有发展,当个一官半职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德昌才不去管它呢。
老伴儿下葬后,德昌在祖坟四周栽了一圈紫穗槐。每到五月,紫色的槐花一串串垂挂下来,远看像笼罩着一片紫色的云。又在四周栽上一圈冬青,修剪成篱笆当做围墙,居家过日子没个围墙算怎么回事。通往山下的土台阶被山水冲得有些平了,德昌又挑着土篮,从山路两旁捡来不大不小的石子,码放整齐了,又铲些土铺在上面,用脚踩实。台阶修完,德昌背着手上下走了一遭,数了数,整整级。宗先生得知后说,佛家有一说,说人生有种烦恼,所以一般寺庙的台阶都会修成级。级台阶代表着个法门。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解脱一种烦恼。德昌闻听又是一笑。他只是按照步子的距离大约莫修的,没想到应了这个数字。那段时间,德昌想老婆子了,就会沿着台阶来到老婆子的坟前,身子靠在那丘隆起的土堆上,跟老婆子拉拉家常。
好景不长,盘龙岭被县里一个企业家买去了,准备把山劈了,把山上的石头拉走填海。村里要求在一个月内把在盘龙岭上的坟墓迁出,否则按无主坟处理。人们议论纷纷,来这开山的是县里的一个企业家,*协委员,听说根基实力都强着。埋在盘龙岭的坟茔都被迁走了。条件好的,儿女把骨灰盒寄存在殡仪馆。条件差的,干脆抱着骨灰盒把骨灰一把扬在了海里。德昌思前想后,无奈只好把老婆子安葬在他家耕种的责任田里。离家近了,德昌没事儿就扛把铁锹过来,把老婆子的坟填得又圆又周正。德昌原想在坟的四角栽四棵小松树,转念一想不行,树根在下面串根,影响庄稼生长,长高了还辖庄稼。最后德昌在四周种了一圈向日葵,金灿灿的圆盘像一张张笑脸,老婆子一定喜欢。从那以后,德昌一边春种秋收,一边陪老婆子说话。
吉顺叹口气说,这两年,我经常做梦梦见德泰,浑身水淋淋的,冷得直打哆嗦……
德泰的骨灰就是被海撒的,他大儿子愁眉苦脸地说他每月就那几个退休金,老婆有病常年吃药,买墓地他实在承受不起,只能将他爹的骨灰海撒。德昌在心里庆幸把老婆子埋在了地里。老话说,入土为安。那里以后就是他和老婆子的最后归宿了。
吉顺忧心忡忡地说,好端端的盘龙岭像被狗啃了一样,用不了多久就会夷为平地了。
德昌重新从兜里摸出烟口袋,眼睛望着盘龙岭方向,卷着喇叭烟。
凿岩机成天轰隆隆地响着,大车小辆成宿隔夜地往外拉着石头,宗先生说,石是龙的骨,龙脉被挖断了,不吉利呢。
吉顺说,本想过两年把老婆子的骨灰从殡仪馆拿出来,在盘龙岭上找块地方,以后跟你们也是个伴儿。这回泡汤了。
德昌嗒吧嗒抽着烟,没吭声。
吉顺说,殡仪馆存骨灰那地方,一个小格子挨着一个,挤挤嚓嚓的,一个也不认识。
德昌沉吟了一下,说,清明你请宗先生过来瞅瞅,把弟妹的骨灰埋在咱家地里吧。
吉顺脸上一喜,瞪大眼睛问,你说的是真的?
德昌乜着眼睛望着吉顺,说,这种事还有打马虎眼的。
吉顺连连冲德昌拱着手,说,这可太好了!她俩活着的时候就对事,往后接着在一起唠家常吧。清明头几天我就去请宗先生!
接着,吉顺兴致勃勃地设想着两个女人在那边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包了菜饺子也要给对方端一碗过去。甚至还畅想着以后他们两个过去了,也可以你来我往,说说话唠唠嗑,再喝上两盅……
吉顺浑浊的两眼放着光,脸上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他将身子往后萎了萎,让出一块石墩子,从挎包里掏出一只烧鸡放在上面。
大*狗敏锐地嗅了嗅鼻子,趴在地上小孩似的哼唧了两声。
吉顺伸手在大*狗脑袋上摩挲了一下,说,你着啥急,一会儿有你吃的。
大*狗冲吉顺摇着尾巴。
吉顺又掏出两瓶二两装的“二锅头”,递给德昌一瓶,说,不多不少,一人一瓶!
德昌问,今个儿你咋想起来这口儿了?
吉顺说,今个儿我就想喝酒,咱来个一醉方休!
德昌也没谦让,转过身子接过了酒瓶。
两个人盘着腿,面对面坐着。
吉顺举起酒瓶说,来,喝一口。老良子这家伙不地道,撇下咱俩享福去了。
德昌举起酒瓶碰了吉顺手里的酒瓶一下,两人仰头抿了一口。
吉顺掰了一只鸡腿递给德昌,说,你尝尝,老赵家正宗的。一大早我就对儿子说,去老赵家给我买只烧鸡,挑大个儿的买。我那现世报儿子问我买烧鸡干啥。我瞪着眼睛给他来了一句,吃!妈了个蛋的,买烧鸡不吃还能扔了?
德昌接过去,歪着脖子用仅剩的几颗牙用力往下撕扯着鸡腿上的肉,样子有点可笑。
吉顺见状哈哈大笑,龇着一口整齐的牙说,明个儿没事儿把那几个不顶用的家伙薅了去,镶个满口的吧。你看我这满口的,现在我是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钢筋铁丝我都能咬成两截。
德昌用手撕下一块鸡肉,说,你就吹吧,反正吹牛也不上税。
吉顺嘿嘿一笑,低头看见不错眼珠望着他的大*狗,说,老伙计,咋把你忘了?说着把鸡脑袋揪了下来,扔给了大*狗。
大*狗用两只前爪抱住,歪着脑袋啃了起来。
吉顺抿了一口酒说,你说老良子那套装老衣裳什么玩意,我摸了摸,薄得跟蒜皮子似的。听说就那还花了两千多块钱。哪有自个做的厚实。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提前做装老衣裳的习俗。以前实行土葬时,还有提前打好寿材的。老人没事就去摸摸,端详端详,还有的甚至爬进去仰面朝天躺下,看看舒不舒服。老良子对做装老衣裳这件事却十分忌讳,有一次他们唠起装老衣裳的事,老良子连连摆手说,别说了,人还没死就把那东西做好摆在那儿,多膈应人。德昌觉得其实没啥。老婆子没中风之前,就把他的装老衣裳和她自己做好了,每年六月六都要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晒霉。两个人没事儿还穿上试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嘿嘿笑上一阵子。
吉顺把酒瓶放在石墩子上,说,我的那套老婆子早就给我做好了。临走那天晚上,她告诉我说,咱俩的装老衣裳我都做好了,放在偏厦子里的板棚上了。最里面蓝塑料袋装的那包是你的,靠外面黑塑料袋装的那包是我的......被褥都是线缇的,不能用缎子面儿的,缎(断)子绝孙,对晚辈不吉利。棉袄面儿也是线缇的,大红色,上面是圆形的福寿图。鞋呢,帮儿上和鞋面儿上我都绣了莲花,脚踩莲花上西天嘛。你的那套还差一双袜子,等将来你有那一天,让闺女给你买双白袜子就行。老辈人说有令儿,装老衣裳都置办齐了不好,忌讳。我那套不用你管了,都齐全了。到时候你跟闺女给我穿上就行了......
吉顺老泪纵横。
德昌也不劝阻。
吉顺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帮上抿了一把,说,你记没记住前年俺家请了一回戏班子来唱戏?老婆子自打跟我结婚,就爱看唱戏。一到歇伏的时候,哪村唱大戏她撒腿就往那村跑。我妈拄着棒子骂我管不住媳妇,说怕跟戏子跑了。我心里有数儿,她不是那样的人,她就是爱看戏。知道她得了那个该死的病后,我就寻思她过生日时给她请台大戏。我跟她合计,她说啥也不乐意。说有那好几百块钱干啥不好。我知道她是舍不得的。她不乐意我也没敢深说。谁知第二天一早她竟同意了。她让我给亲戚朋友挨个打电话,让他们过来看大戏,一个也不能落。完了又让我上集采买办事情的嚼货。让我鸡鸭鱼肉多买点,办回事情不能抠搜的。那天,儿子媳妇闺女女婿孙子外孙子都来了,俺家那些亲戚们也都到齐了,腿脚不利索的也派车接来了。老婆子明着笑脸相迎,热情招待大家伙儿吃饭看戏,背地里却咬着牙,疼得一个劲儿冒冷汗。我寻思她不知道自个儿的病,其实她早就知道自个儿得的是啥病……她是想借着看大戏,最后跟亲戚们聚一回,最后看大家伙儿一眼…….
浑浊的泪又从吉顺枯井似的眼里淌出来。
这番话德昌听吉顺说过多少回了。德昌也不打断他,任着他讲,也任着他流眼泪。
午后的阳光像一只手在抚摸,令人昏昏欲睡。
德昌眯缝着眼睛,望着身旁的吉顺。吉顺两只手抄在袖口里,脑袋一点头一点头地打着盹儿。脚旁横着那根拐棍儿。
中午,他们俩把各自手里的那瓶二锅头都喝了个精光,烧鸡也仅剩了个骨架,扔给大*狗在一旁咂巴滋味。
一阵鞭炮声传来。
吉顺身子一激灵,睁开眼睛问,要送行了?
德昌在脸上搓了一把,站起身来。
大*狗抖落着身上的毛,也变得肃穆起来。
吉顺坐着没动地方,有些吞吞吐吐地问,咱还……跟着去?
德昌扭头望着吉顺,不是说好了吗,谁先走了活着的都要送他最后一程。你不去我自个去!
吉顺小声说,谁说不去了。说完从地上捡起拐棍儿,又忽然想到了什么,从挎包里摸出两根手指头宽的红布条,一根塞进自己棉袄兜里,另一根塞进了德昌的棉袄兜里。
这是村里的一种习俗。到谁家参加白事情时,兜里最好揣一根红布条,可以辟邪,防止*神上身。德昌虽说从不信这个,但也没把布条从棉袄兜里掏出去。
行白色的队伍出现在不远处的村路上。
白色的灵幡在风中飘摇着。四个人组成的响器班子鼓着腮帮卖力地吹着《大出殡》。后面是四个人各自抬着供桌的一角,再后面是披麻戴孝的孝子。孝子每走三步,就要跪下磕个头。再后面是长长的送行队伍。
一个炮仗在离石墩子不远的地方炸响。大*狗吠叫了一声,夹着尾巴钻到了德昌身后。
德昌说,走吧。
吉顺应了一声。两个人跟在送行队伍后面,蹒跚着向村西走去。
五道庙其实只是一个砖头砌成的庙的雏形,高不过一个半大孩子的脑袋。但是村里有人故去都要到这里送行,村里人固执地坚信,这里是西南大路,是通往西天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
白色的送行队伍跪成了一片。
宗先生念了一篇冗长的祭文之后,前来送行的亲友们开始逐个上前祭拜。
最后,宗先生喊:还有祭拜的吗?
德昌喊了一嗓子:有!
德昌走到前面,接过了宗先生手里的酒盅。
宗先生在酒盅里斟满酒,喊:一杯酒敬天。
德昌把酒盅里的酒洒向了天空。
宗先生又喊:二杯酒敬地。
德昌把酒洒向大地。
宗先生再喊:三杯酒敬亡灵。
德昌将酒盅举过头顶,高喊:大兄弟啊,西南大路走啊!
熊熊的火光中,那些纸扎的物件瞬间被烈焰吞噬,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
在一群孝子孝孙“爹,躲火呀”的喊声中,一个高迈的声音响彻在空旷的田野上。
再看旗角之下冲出一匹战马,
马上端坐一人,
只见来人——
细高挑双肩抱拢,白脸膛貌赛潘安。
狮子盔张口吞天,朱雀铠虎体遮严。
素罗袍苍龙戏水,八宝带富贵长绵。
胸前挂护心宝镜,肋下悬玉把龙泉。
壶中插狼牙利箭,犀牛弓半边月弯。
凤凰裙双遮马面,鱼褟尾钩挂连环。
掌中枪神*怕见,胯下马走海登山。
好似哪吒三太子,翻身跳下九重天。
德昌和吉顺重新坐在石墩子上时,阳光已没有了正午的亮度,温度也随之降了下来。
吉顺裹紧了身上的棉袄。
德昌忽然说,咱俩“挤香油儿”吧,暖和。
吉顺凄怆地说,七八个走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咱俩了。
德昌想了想,说,俩人也能挤!
吉顺问,俩人咋挤?
德昌扶着吉顺,向墙旮旯走去。
吉顺倚着墙角,德昌面向吉顺,喊了一嗓子:预备,开始!
棉袄与墙面摩擦,发出砂纸一般粗粝的声音……
风卷起枯叶,打着旋儿,从他们面前掠过。
两个苍老的声音在风中回响着:
挤呀挤呀挤香油儿,
挤出香油儿蘸窝头……
简介:常君,女,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国作家》等杂志。出版小说集《卡布基诺》《香格里拉号》。长篇小说《起死回生》。
刻时光青年作家童年
李婷婷
散文
眺望窗外,雾蒙蒙,念起80情怀。
(一)田埂挖菜
每到春天,田埂上冒出青芽,我们就会“闻令而动”,一个冬天的期盼在那一刻,得到彻底释放。那时候,乡间田野的空气有着青草香,春风夹杂着泥土香,我们拿着小铲子挎着小竹筐“浩浩荡荡”出发了,四处寻觅野菜“聚集点”,觅得一处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发现者便成了几个人中的“英雄”。看谁挖得多,看谁挖得技术好,挖出来的野菜要完整,根茎叶要齐全。
回到家,妈妈会不耐烦的帮我换下那沾满泥土的衣服和鞋子,清洗“脏脏的”小手。如今猜想,之所以没有挨骂挨打,妈妈是不是也认为,那时候的我们,就是应该回归自然,属于自然的,现在,仍然记得被田野的春风吹得凌乱的头发。
(二)路边“野味”
此“野味”非彼“野味”,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小时候吃了那么多的“中草药”。
上学的路上,有条“小沟”,小沟不深,每当春末夏初,小沟里的那一片蒲*就是我们的乐园。现在,已经模糊了它的味道,但是仍然记得自己小心翼翼站在沟边折蒲*的快乐,吃得满嘴脏兮兮的。大姨家后院有一颗老榆树,踩着小墙就能爬上去,坐在树杈上,吃着“榆树钱”。还有我的最爱——“甜甜”,吃完后,满手满嘴像沾满了蓝色墨水一样,看着有点小滑稽。上了大学以后,专业课上,才知道它有个很诗意很好听的学名—“龙葵”。那时候,家里人都说我像顽皮的“猴子”,跟个“假小子”一样不好管理,好在成绩还可以,能够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所以挨打的次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三)下河摸鱼
小时候,家就住在引奉河附近。那时候,庄林路上的车很少,人也很少,但是河里的鱼却很多。一到夏天,写完作业就会和邻居家小伙伴一起偷溜到河边摸鱼,“疯”到找不到人影儿。虽然淘气,但是很乖,知道水深的时候不能下河,水流冲的时候要离岸边远些。
95年的夏天,一场雨水过后,河水很快就退了,河里的鲫鱼多到下不去脚。在过腰深的河水里摸着比手掌大很多的鲫鱼,喷满脸的水,抓到手里的鱼激烈地摇晃着尾巴,瞪着圆咕噜的眼睛瞅着自己,自己甭提多得意了。有时候,摸鱼的手难免会刮到口子,我们都特别皮实,不会在意,好像也不怕感染。
(四)一枚邮票
小时候,觉得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找不到边际,内心也深
藏着一个想走出去看看的梦。
有些时候,放学写完作业,会跑去村部东边的商店,那里
是信件的收发点,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邮票。小小的自己好奇邮票上的房屋、山、水、田园和珍禽鸟兽来自哪里?到哪里才能看得到?努力着想把邮票上的一切深深记在脑海里。那时候,时光很慢,人们也习惯了享受慢和等待。依稀记得,很多邮票上都是各式的民居建筑,那种古朴的小楼,幽深的巷道格外吸引人。一枚印有青瓦白墙、造型独特的民居邮票深深地吸引着我,也正是这枚邮票,在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起到了“指引”作用。为了去寻“一处房子”感受一方风俗,天南海北去见识一些人,经历一些故事,我选择了长江沿岸上的一座城,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庐山脚下的校园特别美,九江鱼特别好吃,那里有周瑜点兵的传说,有甘棠湖的夜色。
天冷方觉冬已至,不知秋去已多时。听着班得瑞的《童年》,想着栖落心窗的飞鸟,儿时摸过的鱼,爬过的树,“撒过的野”,忙碌之外想起,都会笑出声来。
童年的快乐,是一生的财富,它会指引你无所畏惧。看着幼小的孩子在身边跑闹,作为母亲,我看到了希望,允诺他给予他无忧的童年,也愿他童年快乐,一生快乐,内心永远充盈。
简介:李婷婷,80后,老边区机关工作人员。老边区作协会员,热爱文字,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有作品散见《营口日报》《芦荻》等。
新锐作家记忆图腾(组诗)
于伟
碧流河小调
曾把
婉延山脚边的碧流河
画上春的娇羞和绽放
月下静静眺望
碧流河的歌声里有海般的温柔和浑厚
如起伏跌宕的人生
这千百年的情愫啊
浸湿村庄深遂的眼眸
是我记忆中永远的图腾
乡村的十月
自打秋分那双温柔的手
拍过庄稼的肩膀
田野上就有了
栩栩如生的画卷
阳光丢掉青涩
把果实搂在怀里
涂满一层层油彩
粘贴在十月的乡村
雨花,泼在无雪的冬日
风向是南
雨声向北
灰色的光斑
躲在云山雾里睡眠
尘埃还在梦乡里飘浮
泼在这个冬日的雨
把它灌醉
雪,该来了
落定雨花打湿过的地方
小村的叶儿
春,睡足觉的那个时辰
小村的叶儿开始梳洗打扮
换上嫩绿的裙裳
频照天空这面镜子
夏,亢奋又执着
让叶儿多情
藏在其中的蝉
弹唱无休无止的相思
秋醉了
醉在乡村的床上
叶儿害羞了
红着脸庞旖旎招手
初冬还没有走近
叶儿们把思想收获
一夜风车转起
走近冰雪的那个梦
冬至里的告白
一飘一落之间
为小村庄换上精致的衣裙
喧嚣不见了方向
尘埃不见了东西
小路痴痴凝望着
满树梨花盛开的样子
风穿过田野、山峦
赶来雕刻
冬至节里蹒跚而归的身影
简介:于伟,原名于年才,营口市作协会员,盖州市作协理事。小小说、散文、诗歌等发表于《诗潮》《鸭绿江》《辽河》《中国诗人》《鲁中晚报》《廊坊都市报》等报刊。
撷来精彩厂房里的工序(组诗)
田力
切割按照合同上的指向
前一块
可能是去浙江
而后一块,很有可能是往北
去长春,去哈尔滨
球团撞击
然后由铁水,变成钢水
它们都是用化学方程式紧紧抱着,在一起
但此刻
得分开了,磁力吊车轻轻一抓
它们就红着身子
去四号垛,去六号垛,去九号垛
此生再不相见
我们干的就是这些把空气烫伤把雪花煮熟的活儿
也是师傅徒弟地
轻易不露出
哪怕一丝一缕的情感
卷曲是技术
使得它们瞬间挺立起身子。之前
它们憨厚,在辊道上
缓慢,平坦地踽踽前行
来不及说我爱你,来不及
看清身体上的新图案
冷却水
压紧抻长的白雾
再平静下来,一匹一匹忘记了惊恐的温顺的马
心脏
只留在说明书上一张一弛
喷淋我找到了我的轧钢笔记
正如你想象的那样
字迹
潦草,页码微*
铁是一种有比重的符号,在工厂里
在药方上
撬开它紧闭的嘴
喜欢彩虹的人一定是喜欢
浪漫的人?不
木讷和憨笨的手
按在红黑相间的缝隙间
凝固虚拟了窗牖,虚拟了门
然后
就有了房子
把烟塞回烟囱,但不是重新开始
速度、时间、距离
在公式里
互换着身份
一个人终于忍不住,用平舌音
去喊另一个人
黑暗缓缓而至,有如日落和
偶尔的日蚀
急停是咬着牙说谎
所以
它才出面,这样。
被追问的,躲闪不掉的烂摊子
从此刻开始。
歪扭在弯道上的筋骨,绞着劲儿
循环水泛起白花。
技艺的恍惚,火车压低嗓音
一根箭簇
试了试它自己的靶子
简介:田力,辽宁鞍山市人。工人。写诗。中国作协会员。
小说天地短篇小说
在路上付群华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连成了一个故事。————-米奇·阿尔博姆
他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风景。耳边正在播放的是一曲似曾相识的音乐,缓缓的节奏略显轻快的曲调似乎正合他此时的心境,这从他的神色可以看出来。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远处正是一座大厦的中部,那是一座灰色的高大建筑。米灰的基色,深咖啡色的窗户,明亮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光芒。近处几株高大的银杏树把这座大厦点缀得扑朔迷离半遮半掩,加上楼体的几个巨幅广告牌,把这座大厦弄得不伦不类,就像一位端庄贤淑的女子突然穿上一件花里胡哨的外衣那样,让人看上去总感觉有些不舒服,于是心里就有了一丝莫名的惋惜或者说是不舍。
音乐停了片刻,他忽然有些手足无措,好在音乐就在这时又响起来,《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又轻轻地流淌在耳边,他舒了口气,目光重新投到窗外。跳跃起伏的曲调有如他此时的心情,也许他的心情比此有过之而不及,那些闪着幽光的蓝色湖水似乎就在眼前,轻松愉悦温柔多情像极了他的心境,这和他的心境不谋而合。他在心里暗暗地笑了。
有人走过来,拖着拉杆行李箱从他面前经过,箱子下面的小轮子在车厢的地毯上发出沉闷的声音,陆续地有人在面前走来走去,窗外不断有人告别。
他几乎忘了自己在列车车厢里。
这节车厢人很少,由于是卧铺,不像硬座车厢那样吵闹,加上现在不是旅游季节,所以卧铺车厢里还空着好多铺位。整个车厢里大概不超过二十个人,分散在各个铺位上,刚上车的人在忙着安顿自己的物品,车厢里的清冷和外面热烈而喧闹的告别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隔着玻璃看出去,外面人的表情都那么亲切自然,仿佛触手可及,可实际上这层透明的、正常厚度的玻璃窗却把窗外窗内划分得泾渭分明,像两条河流混在一起那样格格不入,也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外面热烈而喧闹,里面安静清冷,嘈杂和喧哗都被这层玻璃严严实实地阻挡到了另一个世界。
他是从玻璃上看到女孩子流泪的。这时列车已经缓缓启动,沉重的车身这时发出了巨大的声音,很快,列车飞驰了。
女孩子大概从玻璃中看到了他的眼神,有些难为情地转过头看了他一眼,他被这一眼看得惭愧了,自己无意之中竟然偷窥了他人的秘密,尤其是女孩子刚才转过来的一瞥,他忽然觉得自己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他尴尬地转过了头。
列车掠过窗外的一道道风景,那些林立的树木和水泥杆,还有高高矮矮的楼房颜色迥异的墙体都变成了一张张浅淡不一的画面,天空中明亮的颜色像一片亮晃晃的镜子,照出了人们没有感情色彩的面孔。他从玻璃中仔细地观察自己的面部表情,生怕内心那些不安的喜悦随时把那个隐藏得很深的秘密泄露出来。还好,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任何喜形于色的表情。或者说目前为止,他没露出一丝破绽。
他对自己很满意,对着玻璃窗不易察觉地调整了下面部表情,使自己看上去更加显得平和安详,但这种做出来的平静却更加暴露了他内心难以名状的喜悦和兴奋,他这种平静装饰的痕迹太重,或者说太过于装饰反而会适得其反,他正在为这么做的结果买单。女孩子从玻璃中从容不迫地注视着他,看到他注意到自己,女孩子笑了。
呵呵,扯平了。女孩子没看到他脸上渐渐泛起的微红,她把书收起来,对着他微笑。
两个人互致了问候,真是太巧了。他所在的城市,女孩刚刚来过;而他所去的城市,正是女孩所在城市。话题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点,两个人开始热烈地讨论着他所要去城市的各种。譬如城市文化历史建筑旅游风景等等,女孩如数家珍,其实他所知寥寥,一会儿功夫,他搜肠刮肚也找不出来共同的话题了,气氛有些冷场。女孩似乎意识到了这点,她冲他莞尔一笑,算是结束语,然后低头看起了手中的书。
实际上他对那个城市了解得只限于一知半解,之所以他对那个城市如此关心其实是和他心底的那个秘密紧紧连在一起的。想到这里,他看了看周围,很显然周围除了那女孩之外没有任何人,旁边卧铺的人在窃窃私语,女孩吃零食的声音很响亮地回荡在这有限的空间,窗外孤伶伶地退过几根水泥电线杆,紧接着,一片雪白映入眼中,严格说来不是雪白,应该说是一种乳白或奶白,也可以叫做象牙白,总之这片白色已经不由分说地闯进了他的视线,隔着玻璃他似乎闻到了槐花的清香,是的,槐花的香味,还有这场景,似曾相识呢。
槐花的奶白慢慢氤氲着他的神经末梢,窗外一闪而过的村庄、田野,大片的庄稼和成群的楼房,正从他的眼前潮水一样纷纷退走,眼前出现了那个荡漾着槐花香气的画面。
年轻的他很气盛,为什么不气盛呢?工作得心应手,前程一片光明,而那时认识的她却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泊,怎么会把她放在眼里呢?他知道她对他印象很好,可他只是一笑而过,心底浮现的却是自己那个娇小可爱会撒娇卖嗲的小家碧玉的女朋友。青春的岁月就像一条河流,慢慢地把一点一滴的时光渐渐流过,当他即将走到结婚礼堂时,那个马上成为他妻子的女人脸上流露出的一丝深不可测的气息,让他在一瞬间产生了动摇的念头,只是瞬间的念头而已,那些动摇象夏天高空的云一样很快被婚礼的喜庆气氛所冲淡消散,他陶醉在新婚的喜悦当中。
婚后不久,善于捕捉他心理的小家碧玉便提出不上班,他沉迷在她的温柔乡里便依了她。但渐渐地,她连家务也不插手了,理由是怕自己的手变得粗糙难看。当初爱上她不能不说少不了一份手的功劳,她的手如玉笋一样细嫩白皙且小巧玲珑,放在手里不盈一握。他依了她,他不想那双细嫩如玉的小手被琐碎的家务磨砺成难看的如街边卖菜妇人一样的手。在床上,她却像一条在水里活蹦乱跳的鱼一样让他难以自拔,她的欲望炽热而强烈,他根本不是她的对手,每次他都疲于应付,而她却总是兴致盎然,他不明白她那小小的身躯何以对床第之事那样情有独钟,她可以为此放弃晚上一系列的美容过程而把他紧紧缠住,他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白天他要上班,晚上还要应对她,时间长了,竟成了心里的一个障碍。于是他开始找借口晚回家,起初她颇有怨言,慢慢地,大概适应了,她对他的晚归视若罔闻,他在心里松了口气。
一天他有事提前回家,走在路上,想起近来对她的冷淡和疏远,心里一阵愧疚,依稀记得恋爱时对她百依百顺的情景,那一刻,他的眼泪几乎要出来了。他去超市买了些她爱吃的水果菜蔬,当他回到家蹑手蹑脚地掏出钥匙开门时,卧室里传出来的一阵异样的声音让他有种不好的预感,紧接着,他看见两具赤裸裸的身体正翻滚在一起,房间里光线暧昧,那两具躯体在朦胧的光线中越发显得刺眼而醒目,整个房间散发着一股说不清的味道层层包围了他,他夺门而逃。
他和她去办了手续。很顺利地办完手续出门后,他看见天上的云很白,天也很蓝,那些棉花一样的云彩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美丽。他想,以前只是注意那些花草树木了,却从没注意到这么美丽的景致。
他心灰意冷。想起当初两个人恋爱时的各种画面和场景都不争气地争相而来,他闭上眼睛试图努力忘记那些心痛,却适得其反,这样做的结果是只会让自己更痛苦难过。
他想起了她。
却早已没了音讯。只记得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在春天的槐花香气里光波流转,淡淡的落寞被她深深地掩藏起来,却难遮盖一份与生俱来的气质,他忽然有些难过。辗转找到以前的单位,却被告知她早已辞职。他只好怅怅然地归去,内心里却愈加想找到她。
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她的消息,也知道她还是一个人,当下他的内心狂喜不已,他不知道她为什么还是一个人,他甚至自私地想道,可能上天就是为了让她在等着他吧。小心翼翼地打了电话过去,没来得及说什么,她说电话没电了,然后就是电话的滴滴声。他若有所失。
那天,他喝了酒,从来不喝酒的人,痛痛快快地醉了一场。他要找到她,他要和她在一起。一定。他下了决心。
他踏上了寻找她的旅途,尽管两个城市相距甚远,但这丝毫不能阻挡他见到他的迫切心情和踏上路途的脚步,没有事先给她打电话,他希望给她带来惊喜。
他有些紧张,随着暮色缓缓降临,内心的不安在一点点地放大,他不知这些不安从何而来,但却让他心神不定,左思右想还是找不出不安的来源,索性不去想它了。远天渐渐变成灰白色,余晖在天边残留下的一抹云霞上画上了绚丽的颜色,看上去美丽动人却又惊心动魄,云缝中透出的几缕阳光照在不远处楼房的玻璃上,发出炫目而耀眼的光芒。他眯了眼睛看过去,只看见白花花的一片,像水光荡漾。
她的面容似乎就在这一瞬间浮现上来,仿佛就在眼前且触手可及,他吓了一跳。他知道这不是真的,至今唯一见过的那次已近十年,他早已忘了她的样子,有时越是去想她的样子,却越是想不出来,渐行渐远的记忆中,只有槐花淡淡的清香始终在他脑子里像一坛陈年佳酿一样散发着愈加弥久的香气,而这一刻,她的样子却突然具体而形象地出现在他眼前,真实得像一张照片或一幅画,他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太过于想念一个人的缘故。
女孩一脸落寞地望向窗外,恢复了刚上车的神情,不知名的忧伤此刻涂满了女孩一脸,同刚才兴致勃勃的样子一时判若两人。落日的余晖在女孩脸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她的忧伤和她的落寞都像被金色笼罩着的一尊雕像,夕阳晚照衬托出的是和她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失落,随着一道斜阳划过,女孩的眼里似乎有什么亮亮的东西在动。
车厢里仅有的几名乘客都在自己的铺位左右活动,光线变得暗淡,列车员打开了车厢顶部的吊灯,很快有人进入睡眠,传来了均匀的呼吸声和轻微的打鼾声,沿途的一些小站都亮着很辉煌的灯,灯光透过玻璃落到女孩脸上倏忽而过,女孩的脸上随着灯光明明暗暗,象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在忽明忽暗的夜色中穿行。
他的略带探究的目光和内心流露出来的关切使得女孩对陌生人的戒备有所松懈,因为他看上去并不像个坏人。女孩的眼睛并没有看他,事实上从开始到结束,女孩的眼睛始终看着窗外的黑暗,那些黑暗在夜色中绵绵不绝,像无尽的黑色河流,更像女孩眼中无尽而痛楚的黑色绝望。
高中时,女孩很喜欢读某杂志的文章,一位编辑开了专栏,每期文章或悱恻缠绵或清丽婉人或催人泪下,每看到这位编辑的文章女孩都会喜欢得不行,她在自己脑海里暗暗勾勒出每一篇文章的主人公的样子,同时也暗暗想象着编辑的模样,因为编辑没有在杂志上公开过照片,这同时激起了女孩的丰富的想象力,在她印象里,这位编辑一定是位风流倜傥善解人意虚怀若谷的一位伟男子,不要说高大伟岸最起码也要相貌堂堂吧,她在心里暗暗恋上了自己的偶像。
上了大学后,校园里的青涩男生统统不入她的眼,这时她忽然明白,原来在她心目中那位编辑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她心中的第一目标,或者说她把编辑当成自己潜意识中的找男朋友的标准,用编辑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男生,尽管她始终连编辑的照片也没见过一张,但她却始终用编辑笔下的主人公来要求身边的男生。当她意识到这一点时,大学毕业了。
她想都没想,连工作都没有顾得上联系,就跑到编辑所在的这个城市来了。潜意识里,如果这次冒昧拜访成功的话,她就要放弃家里用关系为她铺好的就业路。到了这个城市,她两眼一抹黑直接杀到了杂志社,可惜她去的时候光顾着激动和兴奋了,忘了那天是周末,到了一打听,才知道周末休息。既来之则安之,她只好先住下来,等周一再说。这两天她似乎有些冷静下来,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于鲁莽和冲动了呢。但想想自己这几年来的一腔热情,还是忍不住的激动。周一一大早起来直奔了杂志社,心里充满无限憧憬和向往,却同时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在心底缓缓上升,她想不出所以然来,也许幸福和快乐都蕴含在这些年的期待的过程中,而现在一旦接近事情的结果,期待也将不复存在。她强压着心底的这种沮丧,不让自己把这种情绪流露出来影响自己。
一声急刹车把她吓了一跳,她定睛看时,才发现自己在十字路口处,全然没注意到前方的红灯,左侧一辆猩红色的跑车内一位横眉立目的女人正怒气冲冲地瞪视着她,她看了一眼女人,女人面容姣好,化着恰到好处的淡妆,一头染成浅栗色的卷发在车内随着女人气咻咻的呼吸而有节奏地律动,穿着得体的衣着显露出良好的气质修养。她歉意地笑笑,对着女人不好意思地伸了下舌头,想借机缓解下自己的处境。十字路口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辆很多,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场面,这也不过是在喧嚣的都市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细节而已,如此而已。
女人在红灯变绿的刹那轻启朱唇,跑车疾驰而去,从风中传来句模糊不清的一句什么话,尽管没听清楚,可她敏锐地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一句好话,她愣了一下,似乎不太相信这种话是从女人的嘴里说出来。看着跑车越来越远,她轻咬了下嘴唇。她不想让自己变得更气馁,更不想因为这些小细节影响她一路向前的脚步,她期待的结局即将到来。
前面不远就是杂志社了,她的心情随着距离的拉近而变得热烈起来,还有些激动,其中多少还夹杂着几丝担心。门卫早已忘了她前两天来过,头不抬眼不睁地拿过登记表,让她登记。她犹豫不决不知要不要登记,这时眼前一闪,一抹她熟悉的颜色映入眼帘,抬头看时,猩红色跑车的女人正大摇大摆地开着跑车进到院内,门卫都陪着笑脸,女人却连正眼也不看他们一眼。进院后,女人开门下车,然后打起了电话。女孩没想到会在这里遇上这个女人,很是诧异,刚要在登记表上写下名字,听得不远处一片说笑声,几个人簇拥而来,隐隐约约听得有人喊其中年龄稍大的男人为**老师,女孩禁不住探了头去看时,却见一中年男子被众人众星捧月般围着过来,年轻的几个都毕恭毕敬地叫着**老师。女孩见得众人叫**老师时已站直了身子,一时不知是过去好还是不过去好。中年男子清瘦的面孔并未妨碍一双经过岁月洗礼的眼睛发出的犀利慑人的光芒,微微上扬的下巴和漫不经心的回应一眼就看出他对周围人的敷衍。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渐渐远去的风花雪月已把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渐渐变成可能,把一些不可预知的事件提前预演,就如现在,几年前女孩还在幻想这一见面的时刻和场景,现在却已成为现实。时空把两个人的距离可以拉近,又可以拉远,就如同此时的的咫尺天涯。因为女孩眼看着那位开着猩红色跑车的女人已迎上前去,旁若无人地挽起**的胳臂,亲热地做出一副小鸟依人状全然不顾周围人在场。**看来对女人极为娇宠,趁没人注意时,飞快在女人丰满的臀部拍了一下。而那众人口中的**老师正是女孩心目中涉了千山万水一路寻将过来的那位编辑。
像一面平整无瑕的镜子突然被一块其丑无比的石头轰然击碎,哗啦啦的声音把女孩从梦幻中惊醒,尽管先前心底的沮丧已被她强压在心底,但这时又突然袭击了她,它在女孩的周边弥漫,心底唯一的那一小片期待在瞬息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水干后的沙滩一样不留痕迹。
**,这个名字在他听起来并不十分陌生,在这个不算太大的城市里,城里城外所发生的事不过在几天的时间就会传播得飞快,**的名气在这个城市里并不算陌生,让大多数人能对他耳熟能详的原因不仅是他能写得一手锦绣华章,还有他频频不断的女人缘。
夜色在黑暗中一点点地流失,远方的天际似乎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点点的灰色,女孩的讲述其实是在似梦非梦的状态下完成的,而讲给他听的,不过是她在极长的叙述当中缩短的浮光掠影的极短的一部分,对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旅人,她怎么会倾盘而出呢。她只是捡了几节重要的环节讲给他听,也是对自己此次不算浪漫的的旅行做了回顾和总结。她不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是不是做了一个美丽而荒唐的梦,夜色中列车的哐哐声像一部机器在做着匀速的运动,偶尔会有一点迟疑或减速,或者停顿几分,这时会有人上来或下去,然后列车又载着许多人重又开始新的旅途。
女孩说,其实这样也好,不然我还是活在我的学生时代,永远在做梦。她自嘲地笑了笑。
黑暗中女孩的眸子隐隐闪现,车厢顶部的灯在被列车员关了后,偶尔在途经的站点亮起过,过后便又陷入一片黑暗,路过外面的车站时,路灯一闪而过,像一只只惊慌失措的兔子在雪地里没头没脑地狂奔。
他未置可否地叹了口气,不知是为女孩还是为自己。女孩在讲完这些时似乎得到了放松,只一会儿便听见女孩入睡的均匀的细微的呼吸,他却两眼灼灼了无睡意,远天的灰色这时正渐渐变得淡薄,黑暗似乎已经远去,那些曾远离我们的光和亮似乎又重新回到我们的世界。
内心里郁郁不得其解的长久以来一直困扰他的一个疑问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答案,对于自己的此次贸然前去,心里其实也是忐忑不安,经过时光的洗磨和岁月的锤炼,他连自己有多少把握能找回旧时岁月也一无所知,他清楚地知道他表面上的自信和坚强不过是虚张自己的声势而已,几年的岁月风尘,几年的世事沉浮,她还会是当初的她么?自己不也是物是人非了么?站起身的瞬间,他给了自己足够充足的理由和信心。
下一站就到达那个城市了,他看看尚在晨光中酣睡的女孩,手里拿着换完的车票,在列车启动的一刹那,他跳下车去。对面一辆列车刚刚进站,他重又将踏上新的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