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白杜两族与天主教渊源
TUhjnbcbe - 2021/3/27 1:26:00

一走进蓉花山镇,远远望见天主教堂尖尖的钟楼映衬在青山与蓝天之间,你顿时会对这个老镇心生神秘之感。是怎样的机缘能够让异国宗教在多年前冲破层层阻力,在辽南一隅的山区小镇上落地生根,进而生生不息。蓉花山镇因为有了天主教堂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当地白、杜两大家族几代人的精神世界,也使整个德兴老街有别于其他乡镇。因为有天主教的教规,白、杜两族人做事守规矩,做生意讲信用,对穷苦人有爱心,这些行为也潜移默化影响一代代在德兴老街居住的人们,使蓉花山人平添宗教情结。

随着对德兴街老奉教(信教)者的逐一采访和对历史资料的的爬梳,天主教在蓉花山多年的曲折经历,也渐渐呈现出来。

方若望东北传教

天主教很早就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景教、蒙元的也里可温教,都是天主教最早传入中原所留下的痕迹。直到16世纪,明朝的中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方针,这才使天主教在中国境内扎下根来。

但天主教不同于世界上其它几个宗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教等,天主教教规异常严格,只要信奉天主教的人,就不准信奉其它宗教,连自己的祖先和孔子也不得祭祀,这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人观念中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在明万历、清康熙、雍正等朝都有过驱逐传教士,镇压教民的事件发生。天主教虽然进入中国很早,但一直没能大行其道。历代天主教教士为了能在中国传教,历尽磨难,九死一生。

直到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开,允许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播,外籍教士才纷纷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中国境内的天主教信徒迅速增加,教务激增。早在道光十七年(年)8月14日罗马教皇额我略第十六诏谕,把中国北方长城以外的满洲、蒙古地区从北京代牧区(天主教的一个管理机构)划出,成立满蒙独立教区,委托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管理。年8月28日改为满洲教区,并任命该会会事方若望(M·EMMANUELJEANFRANCISVEROLLES)M·E·P神父为这个新教区的宗坐代牧(相当于一个地区的临时主教)。

方若望主教生于年4月12日,圣名厄玛奴尔,年晋铎(从修士晋升到神父)。年来中国,在四川传教。方主教接到任命书,于年春天,从四川千里迢迢来到东北,他是从庄河上的岸,然后从岔沟陆路到达营口(《辽宁省宗教志》记载),并驻扎于此,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在东北筚路蓝缕的传教历程。

当时,东北地区天主教的传教情况与中国其它省情况不一样。其它地区都是先有传教士后有教友,而东北则是先有教友,后有传教士。这时因为年,满洲人定鼎于中原,建立大清帝国。东北地区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因此清*府不允许汉人出关开垦,遑论西洋传教士出关传教。康乾盛世以后,中国内地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而满洲、蒙古地广人稀,容易谋生,一些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的失地农民便铤而走险,闯关东、走西口到关外谋生。在逃荒的难民中,有一部分是信仰天主圣教的人,他们到达关外后,就把信仰带到了满洲地区。除了闯关东的流民外,还有被满清*府发配边疆的八旗教友,他们虽被充*到荒凉寒冷的边陲*屯,但有部分教友仍保持了信仰。

方若望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他就到每个有教友的地方巡视,共核实出教友人。特别是辽中县的杜氏家族,*庆年间由山东迁入,带来了信仰,聚集成了有名的教友村——三台子。方若望就从这些地方入手,打开传教局面。他一方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当时是禁教期间);另一方面还受到部分教友对自己的主教职务的猜疑。从方若望主教留存于世的一幅素描像、一张照片上看,他的身材显得嬴弱单薄,并不象大部分欧洲人那样魁梧,但他肩负的却是满洲教区的千钧重担。方主教因为经常揭露官府的腐败,受到衙门的打压,时而受到仇教的非天主教教徒的攻击,使得传教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比如年3月4日,方主教到盖州阳关传教,有仇教的外教人欲将其送至官府,方主教逃脱时,还被人用鸟铳射击,险些毙命。

经过方若望主教和其他几位神父20年的秘密传教,天主教已在东北大地上生根发芽,长枝散叶。早在年,施若亚神父(CHEVALIER,Auguste-Joachim,-)曾到盖县西荒地杨木林子传教,并建立了杨木林子传教点,先后有十多位神父在此布道。到咸丰十年(年),在辽南大地上也已开始陆始建起好几座天主教堂,已知的有盖县阳关、盖州、海城牛庄、辽阳沙岭、辽阳县城、庄河岔沟等几处教堂。

蓉花山山前白、杜两族

年左右的蓉花山,在《岫岩志略》里叫岔沟。此名源于蓉花山瓦房附近分出三道沟岔,一条通往小峪沟里叫东岔沟,一条通往步云山方向的叫西岔沟,另一条通往德兴街的叫南岔沟。

经过寻访,最早来岔沟居住的老户是满族白姓家族。据白长春介绍,他们祖先随龙进京居住二三十年后才调拨到东北驻防。据白氏老谱书记载,祖先白国栋在京居住时,康熙四十年(年)就加入天主教,属于上面所属的八旗教友。雍正年间来到东北,最先落脚在盖县张郎地居住,后有一枝分到西荒地,又从西荒地分出哥儿仨来到岔沟落脚,有一位走到长岭解手被落下了,就定居在那里。这哥儿俩来到蓉花山山前,以长沙河为界,老大居河北,老二居河南。当时还是跑马圈地之时,偌大的岔沟荒芜一片,白氏经过几代人垦殖,蓉花山前渐渐聚成村落,起名白家店。后又有杜氏、王氏、崔氏等前来买地居住,人烟渐渐稠密起来。据说白氏祖坟的老碑还是用满文所书。

白氏在此居住也不是一帆风顺。据说有个叫王长山的外方和尚看中此地,在蓉花山山前的垭口顶上修建寺庙,圈山围地做庙产,激起白家人不满。白家人找风水先生看,说和尚在山顶建庙对白家以后的发展有妨碍。在那个荒蛮年月哪有找说理的地方,就看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白家人就把和尚打跑了。没想到和尚又纠集一大帮人前来闹事,白家有个白二爷,体格强壮,据说一顿能吃十八碗*米干饭。他同和尚论理,说着说着俩人就恼了,白二爷顺手操起门旁一根胳膊粗的斛可树,抡起来就是一顿打,终于把这帮建庙的和尚给打跑了。如今在蓉花山前山垭口上还留下和尚所挖的一口井,一块韭菜地和一通石碑。据说石碑上书有:“蓉花山前,凤凰山(鸡冠山)后,长沙河水丈余深”等字。长沙河就是指贯穿蓉花山街里的这条大河,过去水深沙白,河里盛产一种鱼叫沙里趴,一直到解放前,当地人还用网去囤它,拿回家煎着吃。

在蓉花山街流传最多的就是关于德兴街老杜家发家故事。据说道光年间,有个姓杜的年轻货郎,一担挑走到这里,开始就是收些破铜烂铁,用洋火换点废品猪骨头等东西为生。后来取了个媳妇就央求老白家给块地,搭个窝棚居住。老白家用手一指西面一块长满荆棘的乱石包,就说,那块地给你吧。这个杜货郎勤奋能干,硬是把这块乱石包收拾干净,定居下来。因为是生意人,头脑灵活,手里积攒一点钱财,不几年就兴旺发达起来,反倒买下白氏许多田地,过得倒比白氏好起来。老白家都传讲老杜家在修整乱石包时挖出好几缸银子,这只是传说,查无实证,也许真挖出古代人埋下的窖藏也未可知。反正老杜家在街里开起了德兴号杂货铺,盖起了三进三出的四合院。老白家眼见老杜家过的好,就把自己的姑娘嫁过去,以后两家又有联姻。

我们现在无从知道方若望主教是怎样联系上白、杜两族,发展他们最早加入天主教。也许是通过上面的调查,知道白氏祖先是八旗教友,也许是西荒地那枝白氏早就加入天主教,受到他们影响。杜氏是否跟辽中信教的杜氏有一定的关系,也未可知。反正当方主教在咸丰十年(年)从营口再来到岔沟,接触上白、杜两族后,看到这里人口密集,人们生活相对富裕,就决定在这里修建教堂,散播福音。而道咸时期也正是辽南庄河一带相对太平,经济发展最好的时候。

岔沟教堂

咸丰十年(年),根据中法条约,允许法国教士在中国传教。这时方若望主教和他的神父们才从地下秘密组织,转到正大光明在东北大地上建教堂传教。

方若望在岔沟一次性购买了余亩地,修建一座教堂和置办教产,教堂于年竣工,这所教堂成为大连地区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据《庄河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由法国人方主教传教来至境内吾区德兴街,建筑经楼10楹,初来者3人。拳匪乱后只高司铎1人,信教者男女约余人。”另据《教务教案档》记载光绪十年发生的一件教案资料:“据杜永德供,监生是岫岩州民人,年六十四岁,向在岔沟居住。开设杂货铺生理。咸丰年间,有洋人在监生家房院东间壁盖有天主教堂传教,劝人行善,监生亦就习教。其余杜姓白姓刘姓习教者约计十余家,每逢礼拜日期进堂念经,并无别事。”从上面两段资料中可知,方主教购买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白,杜两族的,教堂就建在白、杜两族住宅的旁边,建起经楼10间,钟楼1座,当时来传教的有3人,当时奉教的只有10余家,都是杜白刘三姓。

当时监生杜永德能有40多岁,对天主教劝人行善行为所感动,很快就信教了,而白氏信教的经历就有些曲折。据白长春所述,白氏后人居住河北岸的信教少,只有居住在河南岸白氏几乎都信教,主要源于一次官司。清代中后期,来岔沟定居的姓氏多起来,王店王氏就是其中一家。后来因为王氏出一位进士王衷亮,家族势力变大,有钱后大量购买白氏土地。白氏是满族,在清代有规定:满人卖地不卖死。就是满族人家土地卖出去以后,等有钱了,还可以赎回去。河南岸居住的白氏就把地卖给河北岸王氏家族有个外号叫王三丑的,等有钱想再买回来时,王三丑定要双倍的价钱。两家到岫岩州打起官司来,一开始白氏没打赢,就找岔沟的法国神父帮忙,神父出面后官司打赢,把地要了回来。为了报答神父,河南岸的白氏都开始奉教。刘氏是怎样奉教,因为缺乏资料原因不详。

岔沟教堂成立后,方教主经常居住在这里。一些从法国入境的神父,都是先在岔沟教堂居留后,再赴东北腹地或者朝鲜进行传教。因此,岔沟教堂成为巴黎外方传教士赴朝鲜的中转站。年,朝鲜国内发生了一场血腥的“丙寅教难”。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朝鲜统治者,大肆镇压国内的天主教徒,曾在岔沟教堂工作的圣白神父,就是在这次教难中殉道。还有一位属于高丽代牧区的神父Nicolas-LucienLIOUVILLE,滞留在岔沟两年,才到达朝鲜。另有位MARTINEAU,Alexandre-Jérémie神父在此等机会去高丽,但是一直等到年病逝,也没去成。

随着信徒的增加,同治八年(年),方若望在岔沟教堂主持首次晋铎(神父)典礼,祝圣第一位中国神父夏巴尔多禄茂,也是东北三省第一个中国籍神父。夏神父生于年,当时30岁左右,正是年轻有为。夏神父年病逝于松树咀,享年82岁。到年,第二位纪隆神父在此担任本堂,还有法籍的艾教士也在此传教,第三位是高神甫。经过20多年的发展,岔沟教堂在本地影响力越来越大,教民已达多人,教产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杜氏和李氏在德兴街合开德隆当和德隆粮栈,生意兴隆,正是家业兴旺之时,当地外教民众和州乡官员有些嫉妒,导致猜忌的事情发生也在所难免。

岔沟教堂诬陷案

时隔四年,光绪四年(年)岔沟教堂终于与本地外教民众和岫岩州发生猜疑而被诬陷,引起中法两国外交交涉。这次事件在中国近代史料汇编《教务教案档》中有详细记载,也让我们侧面了解到当时岔沟的各方面情况。

事情起因是教民杜永德家修花墙引起的。杜、白家毗邻教堂,年5月,杜家菜园墙鼓裂,杜永德找人拆毁重修,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宽加高,并砌上花墙。杜家后院墙上留有以前防盗贼所打的30几个窟窿,家里还藏有过去办团练留存的几支火枪。附近有些外教老百姓不知底细,都传言说杜家墙上留有炮眼,家中藏有枪支,平时召集多个教民在一起训练,同教堂教士有谋反之意。当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当地乡约(相当于乡长)曲文藻听说后,急忙到岫岩州密报。

岫岩州知州奭良信以为真,于九月初八日带领兵役约20几人到教堂和杜永德家搜查。当时教堂的两位神父纪隆神父和巴神父均在营口,只剩雇工王连顺看守教堂,奭良知州带领兵役来到教堂,王连顺把教堂门打开放他们进去。奭良进教堂后详细查勘,发现整个教堂是包套在白、杜两家的住宅内,经堂和住宅都是洋式装修,后院绕以围墙,墙是用方砖砌成,高两丈,厚三尺,西北两面都是新建,墙上设有炮门。经过搜查,在经堂里发现有一尊铁炮,在住宅里查出6杆洋枪,并在杜永德家里也翻出3杆火枪。奭良以为拿到把柄,就把杜永德、白文魁等十几人带到五道沟长隆号审讯,又扬言派人到东边道请求名官兵前来搜查。

在长隆审讯时,杜永德承认院墙鼓裂重修,因地基小往外扩建些,花墙上的窟窿是数年前有盗贼来窥探,因为害怕,就在北墙上留下31个窟窿。家中的3支火枪是以前办团练时留下的,专为抵御盗匪守家护院而用。教堂里的铁炮是教堂中瞻礼所用,火枪是教士游历时防身之物。并情愿把围墙拆掉,墙窟窿堵上。奭良又逼问杜永德、白文魁这些教友说,如果现在法国人从海上打进来,你们这些教友是帮中国人打法国人,还是偕同法国神父来打中国人?这些教友都说,身是皇清人,还是帮中国人打。奭良又问,我现在正在办团练,你们这些教民如果真心抵抗法人,是否每家抽取强壮劳动力,每月进城训练?这些教民都说同意。后来又邀集附近耆老作保,当时岔沟地界的几个德高望重的乡绅,有王衷新、崔翰、徐振声、李彭令、周永祥、张书林、金权、李玕等都来作保,说杜永德他们虽然信教,但都是安分良民,并没有做不法勾结等事情。奭良这才把杜永德等人释放,只把教民王景忠带到岫岩州,安置在马号里。并扬言要请东边道署派兵来搜查。这时早有教民给远在营口的艾神父送信,艾神父急忙把此事禀报给法国领事馆。

九月初十日,东边道署又派来20多名官兵从大孤山赶到岔沟教堂,又是一顿搜查。这些官兵手脚不老实,不仅把教堂里的风琴给摆弄坏了,还顺带偷走了教堂里的一些日用品:3把小洋刀、1个玻璃水壶、烛台上2个玻璃碗,还有一些青布等物件,其他东西也没搜出来。这时纪主教刚回到教堂,岫岩州又派人把纪神父以及教友杜永礼、工人李学林带到岫岩州审讯。

法国领事馆领事嘉托玛接到艾神父的申告,照会盛京将*庆裕详查此事。当时正值中法战争,为了平息事端,庆裕亲自派人到岫岩和营口详查此事。岫岩州和岔沟教堂各执一词,岫岩州奭良说教堂修建高墙,私匿枪炮,训练教民,颇有勾结敌国之意;而教堂方面也不依不饶,说教堂并没有干预当地*事,做违法乱纪之事。铁炮是同治四年防马贼作乱时所用,洋枪是过去打鸟的,现都已坏。教堂工人李学林又供出本年五六月间,岫岩州屡次派人下帖请杜永德吃酒,说要向杜永德借银一百五十两,杜永德同纪隆神父商量后,并没有借给,因此奭良知州才借此到教堂闹事。而且岫岩州和东边署派兵锁走纪神父,损坏和偷走教堂器物,本应赔偿银两四千,现今只要八百两。

清*府最后经过裁夺,决定把枪炮发还给法国领事,同意岔沟教堂神父继续传教,并安抚当地外教民众不要再猜忌教堂和信教人员,神父和信教人员也要各自安分守己,这件惊动中法两国外交的教堂诬陷案,就这样告结了。

年5月18日满洲教区划分南满和北满两个教区,仍由巴黎外方教会管理。南满教区包括当时奉天省全部,主教府设在奉天。

义和团攻打岔沟教堂

年,随着义和团运动在京津等地兴起,他们打着“扶清灭洋”口号,从华北一路烧杀抢掠直攻到东北。5月份,能有数百人的义和团队伍从岫岩方向往岔沟进发,他们手拿大刀、长矛,打着驱逐洋*子的旗号,要攻占岔沟教堂。

此时岔沟教堂是法籍高神父在主事,还有四品修士白云殿、白云中两人,面对来势汹汹的义和团士兵,三人考虑不能在此坐以待毙,决定前往朝鲜逃命。教堂里面的财产器物也顾不得带走。当时岔沟信天主教的教友能有二百多人,大部分男女教友听说义和团要来攻打,都往盖县西荒地杨木林子和小峪沟方向逃跑,教堂里只留下部分白、杜两姓的壮丁,以洋枪、土炮扼守炮台。义和团虽然人多势众,但都拿着大刀、长矛攻不进来。开始白云登在里面点着火炮,向义和团士兵轰去,炸死不少士兵。后来火炮因为烧得过热,炮膛炸了,把围墙炸开一个缺口,义和团士兵顺势攻进来。有些教友怕死都撤逃了,另有两名教友白云山和白云庆在抵御中被打死,最后只剩下杜安凯、白云登两人坚决抵抗,誓死不撤离。义和团首领对杜白二人喊话,只要放弃信奉天主教,就放过他们。两人均不听,并说天主教堂是圣地,里面的东西都是圣物,不能让外人进来亵渎。义和团士兵继续围攻,最后杜白二人受伤被俘。

义和团士兵冲进教堂,遇到值钱的东西就抢,教堂中的装饰大部分都是镀金银饰,很多供奉天主和瞻礼而用的器物如镀金烛台、镀金神像、镀金圣水壶、各种上好的祭衣等等,都被抢劫一空,最后义和团士兵又放火把教堂烧毁,附近白、杜两族的房屋也多有殃及到,被烧毁不少。这些义和团士兵,抢完教堂里的东西还不过瘾,又窜到附近教民家进行抢劫,整个德兴街被劫掠得惨不忍睹。

义和团首领对俘虏杜安凯和白云登劝说,只要两人放弃信教,就放了他们,但二人宁死不从。最后被义和团士兵用高粱秸前后捆绑,抬到德兴街井沿,砍下了头颅。时年杜安凯24岁,白云登30岁(《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年纪轻轻就为信仰献出了生命。这是岔沟教堂从建堂以来,最黑暗最血腥的一日。

随着各地义和团运动持续打砸抢,烧毁教堂,引起世界各国强烈不满,最后导致八国联*攻打北京,造成清*府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只得丧权辱国,跟列强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向列强割地赔款,并且允许各国传教士继续在中国传教。

年,高神父从朝鲜重返岔沟,向清*府索赔教堂损失。据《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上记载,包括教堂内所有损坏和丢失的物品以及教民家里损坏的房屋和钱财,共计“银两一万九千七百十六两五钱四分五厘”。

高神父拿着赔款,于光绪三十一年(年),在原址又重新修建一座教堂和钟楼,占地面积达平方米,购买了耕地亩作为教产。新教堂年竣工。

扬花瞻礼

新修好的教堂焕然一新,钟楼的尖顶高高耸立在蓉花山前。教堂是由法国神父梁亨利设计的,中国工匠施工。全部是按照法国人理念修建的,里面每一个部件都做工精细。钟楼里面的大钟也是在国外定制的,铜钟一响,在太平岭都能听到。

正值辽南4月间,天气渐渐变暖,天主教四大瞻礼节之一复活节马上就要来临。德兴街上到处都是教友们忙碌的身影,空气中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听说今年奉天的主教亲自来为教堂剪彩,还请来外国摄影记者跟踪拍摄“扬花瞻礼”活动,说要带到国外去,播放给世界各地的教友观看。

复活节在西方国家一般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活动。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行,一边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周围的人一路抛洒鲜花。谁能想到多年前,在辽南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也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复活节游行活动。

据白长春听老人回忆,辽南四月份,山上的鲜花并没有开放,为了解决“扬花”问题,当地的教友心灵手巧,把高粱秸芯用剪刀剪成一片片,粘在一起做成花瓣形状,放在水中一泡,就形成一朵朵白色的花朵。瞻礼那天,周围十里八村的乡民都来观看。活动开始,主教身披长袍,沿德兴街里缓缓行走了一圈,边走边祷告,教民直往他身上抛洒假花,前面有人打着教堂的旗子为他开道。教堂前面都悬挂着用花扎起来的彩带,整个教堂里面焕然一新。教堂里也做各种好吃的,煎炸炒不用说,当时最时兴吃东北火锅,正是春寒料峭之时,教友们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犹如过年一样。据说拍摄好的影像资料,都已被法国传教士带到身上坐船回国,船在海上出事,人与资料一起葬身海底。

年12月3日,南满教区又改称奉天教区,从年到年间,岔沟教堂先后有4位神父在此任本堂:年高神父、年纪神父、年谭神父、年博神父。年岔沟教堂由美国玛利诺会牧养,加拿大籍贾振东神父(ArmandJ.Jacques,-),属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由海龙县二八石调岔沟接任本堂,博神父调离。年2月4日由奉天教区划出东边道,成立抚顺牧教区,管辖包括庄河在内的12个县及“关东州”。从此,岔沟教会归抚顺教区管辖。年胡居仁(美籍,LeoW.Hewitt,-)调来任副堂,侯斐德(美籍,RaymondC.Hohlfeld,-)来任副堂,胡神父调大连三春街教会。以后,焦神父(美籍)由抚顺调来任副堂,因不通汉语又患脑神经病,不久调回美国。年,费望德(美籍,GeorgeH.Flick,-)由抚顺调来任副堂,侯神父调往临江。同年,贾神父回美国度假,费神父接任本堂。年末,中国籍陈德启(圣名柏多禄)由海龙县朝阳镇调来任本堂,费神父调往庄河镇教会公所传教,后于年去二八石。年贾神父假满由美国回来,调去庄河县青堆子传教。年中国籍白景山(圣名亚利苏)任副堂,年患精神病。

岔沟教堂经济来源、活动以及开办的一些慈善机构

从清末至伪满时期,是岔沟教堂发展最兴旺时期,奉教者最多时达人。教堂除了圣堂,还拥亩耕地,分布在大金、张炉、朱隈子等地,本村还有66亩,在西长隆、钱家沟等地,雇长工耕种;外村地也是租给当地佃户种,教堂收租。教堂还有92间房屋,大部分都是由白、杜两族捐献的。白、杜两族家里每辈都有信教不出嫁的老姑娘,俗称老女。这些老女跟家庭其他成员一样共同分家产,死后把家产全部捐给教会,作为教会养老院和孤儿院的赡养费用。其它还有教友捐赠金和教区的补助。在《庄河县志》(年)曾记载教堂一年的收支情况,教会基本金大洋元,教友献金1元,财产收入0元,教会全年支出元,全年亏损元都由教区补助。

教堂的活动主要有受洗礼、望弥撒、领圣体、圣婚配、过瞻礼等,比较隆重的就是圣诞大弥撒。据白长春介绍,白、杜两族的孩子,几乎一生下就洗礼。信教的家里过年不贴对子,不供养宗谱,三十晚上也不放鞭炮,不做好吃的。他们只过12月25日的圣诞节,这一天可以吃好的,穿新衣服,改善生活。阳历11月2日是万灵节,不准吃饭,只让喝点水,吃点水果。奉教的人死了都不铺张浪费,不准吹吹打打和扎车扎马,也不烧香烧纸,就平平静静抬出去埋掉。在婚姻匹配上,都是教民找教民,几乎不与外教人结婚。因此在岔沟教民中,有很多配偶都是外地教友,通过神父联络认识,结合在一起。

在耶稣受难的日子里或者礼拜五这一天不准吃肉。礼拜天这天,教民不干活都要到教堂做祷告。教民要受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行邪淫、不偷盗、不做枉证、不贪别人钱财等,如果犯了戒及时到主前祷告。因此大多数教民都是比较讲规矩和守礼道的。

年,在保神父任本堂时,就在教堂旁边建立女养老院和孤儿院。年贾神父任本堂时又增设男养老院和孤儿院,收养孤儿和失去生活能力的孤儿寡母残疾人,最多时有50多人。民国伪满时期,在蓉花山,有许多失去生活能力的家庭都投奔到教堂来,是教堂养活了他们,因而他们开始信教。当地人把孤儿院叫做“婴孩院”。

采访90岁的陶长礼大爷,他说他就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据他讲述,他老家在桂云花,父亲在他8、9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养活不了他们一家6口人,听别人说这里有养老院,能混口饭吃就投奔过来。他是在教堂里长大的,后来就奉教了。陶大爷说,他们在教堂里能吃上大饼子,同他家一同来的还有老何家和老赵家,也是因为得到教堂的救济,他们后来都开始信教。

他从小就在教堂开办的要理学房读圣书,念经,只要是教友的子女都可以免费来学习。主要学习天主教的经言要理,要学2至3年。男女分班,学生最多时达四五十人。这个要理学堂一直开办到解放前。陶大爷读的小学,叫亚光小学,也是教堂开办的。年贾振东任本堂时,成立的一所教会小学,也是蓉花山镇第一所小学。男女分校,设男女专职教士各一名,学生最多时有60余人。年教会与德兴屯合办学校,扩大到4个班级,孙云武任校长,刘贵新等人任教,仍称亚光小学,年伪满时期收为村小。

在学校念书时,陶长礼就在教堂里当服务员。神父扶乩、做弥撒时,他去拿圣水、送酒和饼等,干些杂活。当时的神父是陈启德,经常叼着烟袋抽烟,跟当地的农民一样,拿着粪筐去拣粪。除了偶尔到大连、沈阳开会,就一直住在教堂里。他从没回国家,家里也没有人来找他。

岔沟教堂,也是最早开启民智的地方。据白长岁说,国外有什么新奇事物,就会从教堂传出来。教堂最早就播放无声电影给教民看,等无线电一出来,教民在教堂里就能听到外界的声音。教堂里有风琴,是瞻礼时所用,一些白、杜两姓的姑娘都会弹。而白、杜两族都开药店,有些的老女,还跟神父学些西方医学知识,经常为当地小孩和妇女治病。在义和团焚烧教堂之时,一些老女的财产也受到损坏。据《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里记载,当时就有老女积善堂、老女宝善堂、老女仁德堂、杜姑娘守贞堂等药店,也遭到抢掠。一直到解放前,这些老女还为穷苦人治病,被当地人称作“医堂大姑奶”。据说史春英打游击时,还经常到杜氏老女家里避难。土改时,上面有话,只需分掉老女家的财产,不准打老女,所以杜氏这几个老女最后也都寿终正寝。

岔沟教堂培养出来的中国神父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教堂中的美籍教士被驱逐出去,教堂里都换成中国籍的教士,有陈启德、白景山等人在这里主事。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形势急转直下。白、杜两族有钱的大户和教民等人,经常读报纸和听新闻,他们敏感地感觉到以后的形式将会对他们不利,就纷纷往东北和南方去了,有的在沈阳和抚顺教堂从事传教活动,也有到南方做生意和传教,后来又有去台湾和美国的。如今,杜、白两族后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反而在蓉花山镇留下的很少。

岔沟教堂是在年被彻底关闭,教士和教民都被遣散出去。教产充公,土地和房屋分配给当地百姓,整个教区划归辽宁省第十三缫丝厂管辖使用。年,神父陈启德和教士杜彬彬,教徒白景珍等人以“反革命”罪被逮捕入狱,年平反。老教堂经过缫丝厂的占用改造,到文革期间的大拆大砸,如今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口有裂纹的铜钟。

年落实宗教*策后,蓉花山天主教又恢复活动。蓉花山*府作为补偿,在老教堂附近批了一块地,于年重建,年完工。天主教尖尖的钟楼又耸立在德兴老街上。新任司铎为白景珍,曾担任过庄河和大连市的*协委员。

岔沟教堂从建堂到现在一共培养出中国籍的神父12名,修士、修女8名,贞女16名。据白长春说,早在清末的时候,老白家有个放牛的小子给别人家放牛,把牛放丢了,没办法他就跑到朝鲜,后来在朝鲜当了神父。大约在民国时期,他到奉天开会,在安东写信,让家里人去看,家里这边雇了个大马车到丹东见了他一面,可惜他的名字没有被记下来。民国期间,有个叫白云青的司铎,圣名叫雅各伯,他出生在德兴街,19岁进岔沟教堂学习,秉性沉默寡言,但擅长音乐。为人诚实本分,读经书尤勤,成绩优秀,30岁时就晋升为司铎。曾到田庄台、海城、锦州等地传教,由于积劳成疾,35岁就去世。解放前有个叫白景忠在营口当神父,后来有病又回到德兴街。解放前去台湾有两个神父杜秉轩、白景新。后来杜秉轩又去了美国当神父。白景新一直在台湾,年新教堂修建时,他还捐赠了8、9万元。还有叫白长久神父也一直在美国传教,曾两次回蓉花山。

何耀华,年出生于蓉花山镇天主教家庭,洗名老楞佐。年3月就读于德兴街小学;年就读于抚顺市天主教会神学院;年就读于长春市天主教神哲学院;年12月晋铎并任抚顺天主教神学院教师。年7月任抚顺天主教会主任司铎;年6月调入大连市天主教会任主任司铎、市*协委员;年8月至年8月,在盘锦入狱劳动改造;年8月入大连第三水泥厂就业;年9月平反后回到大连天主教会并筹备恢复宗教活动。特别是年改革开放之后,在落实宗教*策,恢复宗教活动初期,他大力参与和推动了辽宁天主教会的重建和复兴,积极维护教会的合法权益,认真协助市委、市*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策,致力于大连教会的自治、自养和自传,为大连天主教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何耀华主任为人正直、性格开朗、温和谦恭,工作认真负责,在生活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信仰,每个主日都进堂参与弥撒,颂念玫瑰经。在广大教友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年1月5日何耀华去世,享年94岁。

如今蓉花山天主教堂有教友多人,修女2人。因岔沟教堂的历史渊源,使它扬名海外,这些年经常有朝鲜、韩国、美国、台湾等外籍教友远道而来,拜谒、交流。而岔沟天主教堂,年来几经焚毁,又几经修缮,如今还是静静地屹立在老镇上,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杜两族与天主教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