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参观见学调研报告第
TUhjnbcbe - 2021/2/15 1:32:00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资源优势释放物流和贸易通道潜能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鲅鱼圈区妇联主席王晓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深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自年至今,“一带一路”建设已由宏观描绘的“大写意”进入到深度雕刻的“精工笔”的新阶段。这五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总体保持增长,增速高于中国对外整体增速。如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打造港口型国家级物流枢纽为目标,围绕营口港中欧班列、海铁联运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值得深思。

一、营口港中欧班列运行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日益活跃,运量大幅增长,货值显著提升,回程班列从无到有,成为加强沿线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载体。目前,中俄、中蒙、中哈三大口岸年过货量分别持续稳定在万吨以上,并且呈逐年创出新高态势。目前全国中欧班列开行的途径地区分布中,东北部地区占比11.65%,其中辽宁占5.62%,吉林占比3.62%,黑龙江占比2.41%。

营口港自年开展大陆桥运输业务,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年营口港中欧班列发展迅猛,最高峰可达每天一列。作为国内目前唯一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国际班列,营口港积极构建亚欧海铁联运大通道,成为日韩货物经中国向欧洲的重要海上门户和中日韩区域合作的基地。营口港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基于海铁联运模式,依托海运运输体量大、成本低的特点,致力实现海陆两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密集的集装箱航线以及高效便捷的口岸环境,中欧班列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市场生命力的物流通道。

二、营口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离不开贸易,而贸易是以物流通道为基础,完善的物流体系和网络是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尽管营口地区的物流产业保持了长期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营口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乏力

营口地区国内物流运输网络已形成以港口为中心,公铁水多种运输方式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多式联运模式尤其是海铁联运模式已经成为行业标杆。但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相比其他地区较为落后,目前其他地方*府为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纷纷出台扶持*策,而营口地区目前并未有相关扶植或补贴*策出台,年,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市场价格呈现非正常状态,营口港中欧班列作为唯一市场化运作的线路压力倍增。

(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足

营口港中欧班列主要货源为在华东、华南等沿海城市以及日、韩地区过境货物,运量占整个通道运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本地货物进出口占比不足百分之十。欧洲、俄罗斯等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低,造成本地货源无法支撑国际物流通道稳定运营的局面。区域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三)外向型企业占比偏低

近几年,营口地区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与省内先进市地相比,与对外开放的宏观形势要求相比,营口市的对外经济所占比重仍然过低,增长速度仍然过慢,还未能看到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外向型经济依存度比较低。二是出口企业规模小且发展很不平衡。三是外向型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四是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以上表现造成进出口贸易额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外向型规模企业少,形成进出口货物量无法给国际物流通道提供强有力支撑的不利局面。

三、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目前来看,营口港中欧班列已不仅是企业品牌,关系到扎实推进鲅鱼圈区区“四个中心”建设发展,更是关系到全省东北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随着中欧班列的不断发展,与俄铁、蒙铁等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入,由*府主导,推进以中欧班列为基础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是大势所趋,推动国际物流通道快速发展,加快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同时也使企业“走出去”、产业转移、招商引资都将占得先机,更是主动融入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度参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与省内外各地共建共享开放平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划引领,加快东北地区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要根据现阶段区域实际,重新修订物流业发展五年规划,围绕海铁联运中欧班列、辽鲁陆海大通道等核心货运优势,自贸区、综保区等重要经济开放窗口,以及港口、高铁、机场等主体基础设施,结合我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全市物流产业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共建共享开放合作平合,积极融入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围绕“东北亚国际物流贸易中心”和“营满欧大陆桥”的战略定位,紧紧抓住港口整合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港口中欧班列优势,整合地区优势物流资源和产业资源,重点建设北方粮食贸易集散地,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动引领作用,为投身东北亚开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基础。利用与东南亚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内在联系,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提升鲅鱼圈经济活跃度。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友城资源,搭建更多“以友城促项目、以项目促友城”合作平台。强化对外经贸合作,拓展中东欧,强化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形成一体化协同和专业化分工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二)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给传统物贸企业带来了转型的新动力。要依托现有“辽满欧”、“辽蒙欧”、“辽新欧”通道建设成果,一方面,以目前华东、华南地区产业结构转移为契机,发挥东北地区对俄、欧的地域优势,通过颁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延续性的招商引资*策,筑巢引凤,吸引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向东北地区转移,从而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结合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利用通道两端市场,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畅通信息渠道,拓展多元化市场,在继续巩固欧盟等传统市场基础上,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欧16国等新兴市场,以物流发展拉动产业发展,从吸引货源向创造货源转变,做大产业优势,实现地区经济实力的全面增强。

(三)优化营商环境,鼓励相关企业“走出去,请进来”

要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等系列*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推动发展、尽力而为”的原则,对现有*策文件进行集中梳理,能够落实的,要抓紧落实,确实不符合当前实际的要尽快加以修改调整,制定实施意见,严格考核评估,推动工作落实。依托优势,特别是营口港中欧班列在海外的“头羊”地位,借助俄铁、蒙铁、奥铁等境外大型企业与营口港有合作意向的契机,依托中欧班列时效性强的特点,引导鲅鱼圈区行业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同时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协调机制,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对外投资联合体,推动投建营一体化走出去。支持有一定规模和“走出去”意向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通过“走出去”开拓周边市场。同时借助达沃斯论坛、新辽理事会、东北亚博览会等境内外论坛展会载体,扩大对外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议*府对中欧班列相关行业出台扶持*策,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支持对中欧班列的境外布局,提高中欧班列服务水平和境外话语权,夯实中欧班列已经建立的优势地位。

科技引领发展潮流创新驱动弄潮未来老边区科技局*组书记、局长王腾飞

科技创新是支撑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和锐利武器,扮演着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动机的角色。当今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正在摆脱科技创新跟踪者的角色,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以赶超者的姿态,加快迈向世界创新中心。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着机制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滞后,科技成果转化慢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屋建瓴,与时俱进*策给力

一、七十年科技强国梦,中国科技创新理论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向科学进*”到“科学的春天”,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创新型国家”到“世界科技强国”,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再到“创新发展新理念”。这一系列的方略指引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从奠定基础、打破封锁、建立体系,到改革开放、奋起直追、全面提升,再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塑造引领,走过了70多年辉煌发展历程。*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从新理念、新战略、新纲要、新规划到新行动的一整套创新理论体系和行动纲领。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实施三步走战略,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库。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召开“科技三会”,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到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这是*中央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规划了我国以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和方案。

基于这样的战略规划,“中国创新环境”日臻完善,一些影响创新的痼疾正在破除,资源配置、计划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等热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在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面,优化整合百余项各类计划,形成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等五类科技计划。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实现从基础研究到示范应用的“全链条一体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院士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近五年回国人才超过万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建成各类众创空间多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多家,年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培训上市和挂牌企业多家。

成就瞩目,中国力量改变世界

近年来,“中国创新力量”快速崛起,我国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创新版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出现由跟跑向并行乃至在一些领域领跑的重大转变,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和科技体系,取得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就。

一、成绩显著,多项技术引领世界。中国的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煤化工、人工智能等持续突破,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发展。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高难度油气田、核电、超级水稻等领域的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向国外出口。铁基超导、中微子、量子信息、外尔费米子、纳米科技、空间科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若干前沿和新兴领域研究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

化学、材料、物理、工程、数学、地学等主流学科已接近世界前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科睿唯安公司等发布的《研究前沿》报告指出,在国际个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中,中国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有30个,超过了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这30个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覆盖了8个领域,在化学、材料科学领域比较集中,在物理、生物、工程、数学、计算机等领域分布均匀。我国比较好地利用后发优势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在开放合作中创新,产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中国高技术产品世界占比已超过27%。在一些领域,中国有了自己的创新品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对全球创新的影响》表示,中国在计算机产品和制造程序的改善两个领域的创新领先世界。中国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普及程度远超世界其他任何地区。中国高铁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投入运营的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55%,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代表了“中国制造”成长的速度。

二、倾尽全力,研发投入持续加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在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重要指标方面已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来,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以高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速度增长,从年的亿元增长到年的亿元,占GDP比重达2.1%,占全球研发支出的20%以上。中国在世界学术的产出占比,已由20年前的不到3%上升到年的18%左右。从年到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增长%和%,分列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三、以人为本,人才仓库汗牛充栋。在科技人才方面,我国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科技人力资源超过万人,工程师数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的总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批科技帅才和领*人物活跃在国际舞台。

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研究机构正向世界一流研究机构迈进。中科院在年汤森路透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府研究机构25强”中排名第11位,比年上升5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多项排名中进入世界大学百强。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在短短20年时间里,华为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年研发投入超过苹果公司。

问题颇多,短板瓶颈亟待突破

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存在着创新路径依赖问题。特别是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足,已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短板和软肋。

一、对标发达国家,技术缺量短板明显。美国、德国等20多个创新型国家,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在GDP的比例一般为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在世界专利强势国家和地区所获得的专利数位居全球前列。与之相比,我国在相关指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多项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20位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40%,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自主品牌出口在10%左右。

二、立足自身实际,总量不足结构欠优。国家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与结构不优,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经费严重不足,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投入分散,联合创新机制没有形成;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管理与科技创新规律严重不符,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障碍,严重干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效果,科研人员很多精力经常性地用于应付审计、监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产品和技术被侵权的现象普遍存在,全社会尊重、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现行科技创新企业的财税*策、科研费用的加计扣除*策以及科技金融服务*策,对科技创新支持缺乏应有的力度;现行增值税抵扣*策难以落地,企业的税负严重偏高,大大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

直面挑战,风雨过后必是彩虹

目前我国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做到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要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配置资金链,突破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完善*府创新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府科技创新治理的顶层设计,厘清相关*府机构的分工与职责,清理、废除不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的各项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调整并完善相关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使之适应创新体系建设、研发以及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要求。

二、选择高效自主创新路径。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选择高效的自主创新路径。对于国际科技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战略性共性技术的突破,选择建立若干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以高校院所为创新活动起点,通过科技成果向应用环节的逐步演进来拉动经济系统的创新活动,最终带动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打造若干地方区域创新中心,实现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企业新产品开发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研发,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抓手,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化配置中央和地方创新资源,实现自主创新目标。国家要出台真正管用的*策措施,激励企业自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三、大力加强创新人才管理。创新我国人才引进与管理制度,制度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制度设计要有人才退出机制;严格按照科技创新规律设计、制定高校、院所、企业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的绩效分类评价体系,把科研人员的精力和时间聚焦在深入研究原创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上。人才是科技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管理制度要允许科技人员自由流动,创造出宽松、无障碍、人尽其能的工作环境,使研发人员的创新潜力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四、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强化国家科技研发投入总量增加力度,大力提升基础研究投资比重;按照科技创新规律完善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与管理制度;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税收*策、科研费用的加计扣除*策以及科技金融服务*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行业范围,切实为创新型企业减负。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为研发人员与创新型企业创造出“输得起、再发展”的生态条件。减少*府干预,破除地方和行业保护,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主体,*府在制定科学研究方向、技术发展导向、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监管、破除区域和行业障碍、加强市场推广方面发挥作用。

五、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内在需求。要继续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专利法、著作权法的修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肃处理各种侵权行为,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真正把违法成本显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慑作用发挥出来。

六、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充分尊重和维护创新人员的智慧贡献与知识产权,在国家层面设计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机制,切实把创新团队的股权提高到70%以上;围绕降低成果转化成本,调整成果转化中涉及的现行无形资产、税收、上市等管理*策;研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平台,彻底废除现行不适应成果转化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促使创新人员与创新型企业真正愿意从事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创新活动,通过长期的创新和技术积累,从而使我国关键技术、材料和部件真正实现国产化,促使科技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

素质提升启迪思想市委编办机关机构编制科科长张莹莹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安排,9月16日至9月29日,我有幸作为“正科级优秀年轻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的一员,先后走进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参加学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两周的学习生活,但使我开拓了视野,升华了理念,得到了启迪,既是一次知识的大更新,能力的大提升,更是一次思想的大洗礼,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一、感悟精神,短暂而永恒

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声誉,在萦绕梦回的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接受百年厚重文化的洗礼,感受浓郁书卷气息,领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虽然两所学府校训不同,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品质一样。虽然每个学府只有一周的学习时间,但不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让我铭记在心。走在校园里感受着高等学府的魅力,一砖一木都被历史和文化精心雕琢,一草一木都被梦想和活力熏陶浸染。我想这便是高等学府的魅力所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行动的力量,给人以前进的勇气,给人以成功的信心。时间虽短,但他们的精神会永远激励我前行。

二、汲取知识,充实而快乐

这次学习课程设置合理,内容非常丰富,虽然有时要早早起床参观学习,但汲取丰富的知识令我十分愉悦。培训针对哲学、文化、经济建设、高新科技发展、园区发展和自贸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授课,为我们授课的老师多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特立独行,有的深刻丰富,他们渊博的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敏捷的思维,以及学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令我从中感悟颇多。大家纷纷表示,教授们高屋建瓴,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精彩的*课,每一堂课都是对我们思想的一次洗礼,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治素养的提升;大家深深体会到,辽宁与上海之间差距最大的也许并不是经济实力,而是我们思维中所缺少的创新意识;差距最大的也不是行*级别,而是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大家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与上下之间的沟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压力与情绪有了更加系统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经过精彩纷呈的授课,大家普遍感到醍醐灌顶,如沐春风,每个人都得到了综合能力的一次大提升。在进行课堂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有多次实地参观学习,走进上海自贸区、长阳创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国家先进的示范园区,使我对国家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成果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更直观的感受。安排到长阳创谷的参观学习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长阳创谷的发展模式,使我们感到了我们和上海的巨大差距,尤其是工作效率、人才*策、人才氛围和服务人才的环境无不深深的触动了我。

三、重整待发,任重而道远

在学习培训期间收获的先进理念、精辟言论和精彩授课,催生了我前进的动力,我清晰地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受到了启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要加强学习,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学习能力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是修身之本、创业之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员,首要的是认真坚持*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中央权威和*中央集体统一领导,积极投入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切实做到在理想信念上认同、举止行动上一致、*治大局上坚定。

二是要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培训学习汲取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保持迎难而上的旺盛斗志,保持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在工作思维和方法上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作为统筹配置执*资源的机构编制部门,在服务振兴发展上,仍然有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上的短板。比如,如何置换盘活园区、群团使用的编制;如何在特殊领域探索推行“周转”和“临时”编制,以动态调整和创新挖潜的方式,进一步统筹优化行*编制资源,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从补齐短板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攻关。

三是要脚踏实地,切实增强能力素质。任何事业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应该时刻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更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针对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注重从解决改革后续问题入手,以改革的办法和思路积极破解重点领域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探索改革发展规律,在主动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发挥好参谋助手和改革“主力*”作用,用勤恳的付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为营口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以宏观经济思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市财*事务中心债务规划科科长孙丹

9月,怀着求学、向往、感恩的心情,我参加了营口市年度正科级优秀年轻干部进高校培训班。15天的培训中,走进北京、上海两个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步入清华、复旦两所一流知名院校,有幸接受其先进创新的授课方式和丰富全面的授课内容,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切实做到了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治受洗礼、工作本领有提升、服务意识再增强,为今后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积极投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营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调研学习体会

(一)复旦大学调研学习体会

在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里,复旦大学专门为我们设定了特色学习菜单,主要包括《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策分析》、《国家金融改革与领导干部现代金融思维》、《新思维引导下的园区发展与招商引资》等课程。授课老师有复旦大学教授、学术带头人、自贸试验区智囊团等,可谓阵容强大。老师们理论结合实际的精彩讲解和极具前瞻性的理念更是拓展了我的视野。现场教学中,听取了长阳创谷公司的同志以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方式,对公司在深化转型、创新创业、项目运营、企业集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他们用汗水、智慧和创新思维将常年闲置的破旧厂房摇身一变,改造升级为充满活力的创业园区,我领略到世界级创谷的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和新形势下服务思维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服务营口经济振兴发展中所应扮演的角色,鼓足勇气和干劲,勇于担当更大重任,践行更光荣使命。

(二)清华大学调研学习体会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这是我初到清华的感受。作为学生时代最被推崇的“偶像级”学府,当我走进她时,她显得那么的幽美、厚重。在田中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东北振兴》课上,我结合当前驻村扶贫工作职责,思考是否应该站在宏观经济视角谋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张楠教授的《大数据背景下的*府治理创新》课上,我思考扶贫档案的整理是否也可以运用大数据来操作。在有幸近距离接触国学大师陈来传授“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时,虽然短时间内未能参透其深层次内涵,但我也怀着激动的心情买了一本陈来大师亲笔签名的《国学散论》,作为学习留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激励着我做人做事要孜孜以求、砥砺奋进,立足岗位、勤勉奉献,用智慧和汗水时刻践行立*为公、执*为民的理念。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俗话说,“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实践”,将这半个月来的学习成果与我当前所承担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突然觉得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不只是适用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在我市经济发展落后的东部山区依然奏效。

下一步,我将加强*策理论学习,加强横向和纵向调查研究,将宏观经济发展思维与发展壮大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东部山区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提出符合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意见建议,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年5月以来,在市委组织部、市财*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实体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日益凸显,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目前,全市个涉农村,有集体经济项目的村个,覆盖率43.94,%。以盖州市卧龙泉镇为例,全镇现有9个行*村,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0人,在有集体收入的6个村中,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食用菌)、养殖业(养驴养牛)和资产性收入(租赁费用)三个方面。虽然目前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初显,但经营性收入少,总量较小,来源单一,收入不固定等问题依旧制约着当地的发展。根据调查研究分析,该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资产利用型。以修建恒温库或利用存量资产进行承包、租赁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大寨、腰堡村通过修建恒温库租赁,使村集体每年增加4-6万元的租金收入。

2.能人带动型。通过选好一个带头人或依托村内致富能人,带动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娘娘庙*支部书记姜尚生带领群众种植“阳光玫瑰”葡萄,义和村第一书记金一鸣、北阳村第一书记毕运德与村委班子发展食用菌种植集体经济产业,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3.借力发展型。通过招商引资或依托与企业合作及其他*策性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如金厂沟、卧龙泉村以土地入股、孵化池资金入股等方式与东阿阿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养驴繁殖基地,探索发展驴粪产肥种谷子项目,该产业的发展将会有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取得成效

1.注重规划引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将产业规划发展理念贯穿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把不断调整结构和促进优化升级作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措施抓好抓实,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方面已形成金厂沟养驴繁殖基地,义和、北阳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大寨、腰堡村租赁恒温库等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实体,产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现。采取“*支部+农户+合作社+基地”、“村委会+农户+基地+合作社”、“*建+互联网”等经营模式,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培育了“阳光玫瑰”葡萄、中草药种植园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的农村集体经济优势产业和当地龙头企业,坚持产品深加工增值道路,延长价值链,提高产品效益水平,以优势产业和当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发展。

(三)东部山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市东部山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中,村集体经济一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短板”,导致东部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履维艰。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区域发展不协调。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均衡。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村集体经济存在较严重的区域不均衡问题。除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不均衡外,盖州市所辖的各个乡镇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其中城郊结合部乡镇办事处(太阳升)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好于东部山区乡镇,有旅游、生态等开发资源的东部山区(万福)的村集体经济也普遍发展较快,领导班子素质高的村庄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较快。可见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内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敏感度较高,目前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机制,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较大。

2.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空心化、空壳化,人才资源严重流失。由于东部山区发展滞后,人才流失严重,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力量薄弱的难题。东部山区长期受经济、社会、信息以及就业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民都选择进城打工,导致贫困村人才短缺,严重影响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调研,东部山区(卧龙泉、矿洞沟镇)农村有务工经历者在籍人口中占比50%;22—50岁务工人口在有务工经历者中占比70%,说明东部山区主要劳动力离村外出务工现象较为严重。东部山区主要核心劳动力的流失给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同时吸引当地人才返乡。

3.经济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很多村虽然按照“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达标”的要求完成了脱贫任务,但都是通过土地出租等硬性手段实现的,收入形式单一,完成质量不高,且长效性不强。虽然全市各乡镇分别总结了“龙头带动”、“企地联营”、“扶贫车间”等一系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但是很多模式在东部山区就像被“捆住手脚”一样无法施展。有的东部山区(卧龙泉镇、矿洞沟镇)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农产品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弱;有的东部山区(十字街镇、粱屯镇)经济发展落后,发展空间受限,与经营主体连结机制不完善。种种原因造成东部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并未真正形成,增收机制还待完善。

4.保障机制不完善。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村集体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从基层来看,基层干部关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观念仍旧较为滞后,*策落实效率低,缺少发展后劲。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配套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导致领导班子积极性不高,对贫困人口的带动能力凸显不出来。此外,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村集体资产缺乏法律体系下的使用和监管,村集体组织成员的有效权益保障力度不够,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三、宏观经济理念指导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集体经济发展为抓手施行“招贤纳士”

1.完善返乡驻村*策。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工作人员以选派的形式回到出生地开展驻村工作,充分发挥这部分人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熟悉本乡本土,眼界相对开阔,市场意识、经营意识等较强的优势,经过统一培训后,可由组织部门颁发聘书,明确责任,担任家乡(出生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

2.建立激励考评机制。在从村级班子中考录乡镇事业编和选拔乡镇班子成员时,把所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列为资格条件。鼓励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实行奖励金、股权激励机制;改进考核考评机制,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基层*府、村级组织目标考核内容。

(二)以地区资源特色为依托探索“一村一品”

由*委*府牵头,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载体。由“带头人”来鼓励农户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养农户”“合作社+种养农户”等各种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发展信心。

(三)以县域统筹发展为载体发展“飞地经济”

1.创新发展方式。由县级统领,统一规划,统筹要素,集中在县城、经济开发区、园区、集镇等地发展实体经济,如农业产业园、专业市场、商业门面、标准厂房、仓储中心、停车场等,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乡镇统一管理或聘请专业机构管理,经营收益权归村集体,通过物业租赁方式增加集体收入,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

2.加强协调发展。强化区域协作帮扶、企业结对帮扶、村级共建帮扶,组织开展组团式对口协作帮扶,倡导县域范围内强村和弱村共建,让弱村变强,强村更强。

(四)以财*涉农资金为保障创新“使用方式”

1.创新服务支持方式。积极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补助和贴息力度,给农业农村配置更多金融资源、提供更多金融服务和支持。发挥财*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群众等各方参与积极性,大力推进产业发展。

2.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加大特色产业投入和财*补助,充分发展特色产业来扩大农民创业创收,支持农家乐、养殖、种植等农业产业发展。坚持“取之于地,主要用之于农”的原则,提高土地转让收入利用率,实施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关于学习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模式打赢我市脱贫攻坚战的调研报告市*协专委会调研二科科长李文举

9月16日-30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正科级优秀年轻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聆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各位教授关于东北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培训,并到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等进行了参观学习,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要通过这次培训,将知识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为营口的经济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从实现“六个精准”,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巩固脱贫成果等方面,对我市部分乡镇和贫困村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赴贵州省六盘水市的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当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六盘水市下辖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水城县为深度贫困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钟山区),68个贫困乡镇(其中极贫乡镇13个),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个),贫困人口60.37万人,截至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87万人,六枝及盘州两个贫困县摘帽、个贫困村摘帽,剩余个贫困村及水城县、钟山区将在年末摘帽,9.5万贫困人口将在年末全部脱贫。通过调研和考察,我对六盘水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与我市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脱贫攻坚在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带动脱贫效果乏力。脱贫产业单一,项目储备不足,我市的扶贫任务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基本农田、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占东部山区大部分面积,盖州基本上全部在水源地保护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区范围之内。大石桥市基本农田和水源地保护区面积也很大。由于受基本农田、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红线限制,不能发展规模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仅能发展“五小产业”,产业扶贫的持续性、稳定性较差。

二是健康扶贫救助体系不完善,虽然贫困户患病后合规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新农合与大病医疗保险报销,但很大一部分目录外的医疗费用只能由贫困户自行解决,医院病床紧张等原因,符合住院条件的也只能转到门诊就诊,造成医药费用无法报销,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三是扶贫小额贷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全市已有扶贫贷款担保资金万元,按照1:10的比例放大,应贷款2.8亿元。截至目前,仅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6亿元。贷款门槛高、条件比较苛刻,贫困户贷款年龄限制在60周岁以内,并且在*府担保的前提下,还需要大户提供担保,这种双担保体制,市扶贫办已与金融机构多次协商,收效甚微。受条件制约,急需发展资金的贫困户很难获得贷款。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我市东部山区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仍有部分偏远村庄受条件所限,没有真正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如*土岭镇四道村虽已完成“村村通”,但与岫岩交界处的2公里,由于缺少资金无法修建,影响了扶贫产业的发展。

五是扶贫队伍建设弱化。全市各级扶贫干部人,行*编制人员仅有55人,约占28%;兼职干部(72人)与公益岗(65人)等临时性人员均超过全市扶贫干部队伍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市扶贫办内设机构2个,编制数为6人,共有扶贫干部15人(其中9人为公益岗),是全省各市级扶贫办设置及编制核定最薄弱的机构,不利于履行*委、*府统筹协调职能和作用。

二、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与六盘水市对比分析

(一)重视程度上差别明显。

我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截至年末,完成人脱贫,30个贫困村销号退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市委、市*府多次召开全市性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建立了市级领导包扶制度及定点帮扶制度,下派名机关干部驻扎基层一线,出台了《营口市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领导帮扶仅是到所包镇、村开座谈会,听听情况介绍,仅限于掌握了基本情况;个别乡镇**领导及驻村干部没有真正沉下心研究解决贫困户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精准扶贫*策的落实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上紧下松的情况,市、县一级抓得轰轰烈烈、挂图作战,乡、村、组干部却研究*策不精,有些村干部对扶贫措施不知所云,落实起来很被动。

六盘水市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压紧压实“五主五包”责任制(“*委主责、*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省领导包县、市(州)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员干部包人”),用“一县一策”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集中资源力量,市领导带头蹲点驻守,分别组建市驻六枝、盘州、水城和钟山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和13个极贫乡镇决战队,选派市县多名领导干部驻村轮战,从市直部门选派67名县级干部、后备干部或优秀科级干部挂任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副职,全力推进减贫摘帽和贫困人口“清零”工作。六盘水市*协副主席包扶水城县任片区指挥长,一直吃住在县里;盘州市*协张主席包扶舍烹村,与所在乡镇**领导同奖同责,这个村如扶贫工作出现问题,张主席也将和乡镇**主要领导一起被问责。据介绍,盘州市强化干部管理,建立了“两个不离岗”的干部管理制度,即脱贫攻坚期内在六盘水市范围内职务变动的干部,其主要工作仍在原岗位,直至脱贫攻坚期结束方可到新岗位履职;对在工作岗位上履职不到位或不能很好履职的,下派到村任职抓脱贫攻坚,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截止目前,盘州市已问责干部1人次,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中成绩突出的名干部,0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获得省、六盘水市、盘州市表彰,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比例从15%增加到30%。

(二)帮扶措施还需进一步强化。

我市围绕脱贫攻坚,积极推进“五个一批”,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扶贫、低保兜底扶贫等重点工程,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但在产业扶贫上,大部分村制定的脱贫产业是“五小”种养业,规模小,受诸多因素制约,缺乏稳定增收的持续动力;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贫困群众负担不起目录外医药费用和大病特病由于病床紧张转门诊就医费用,目前我市已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近70%是因病致贫,在近期排查的余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病致贫返贫。

六盘水市强化攻坚重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近亿元,实施各类产业扶贫项目余个,受自然条件所限无法发展产业的村,则由县区*府统筹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其他乡镇的产业项目或工业项目中,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的全覆盖;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30户以上的村民组%通硬化路,实现了“组组通”。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村地处乌蒙山区,多年没有通公路,为解决名群众的产业发展问题,投资8亿元修建盘山公路,解决了群众产业扶贫的问题,道路修通后,这个村与周边7个村联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户人脱贫;贫困户看病享受新农合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帮扶企业救助“四重医疗保障”,住院费用由新农合保险先行垫付,产生的医疗费用由新农合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90%以后,余下的10%由*府医疗救助和企业救助解决,特殊情况如目录外医药费和门诊费用由*府医疗救助和企业帮扶加大救助力度,贫困户不用自己掏钱,实现了免费就医。

(三)金融助力扶贫成效差距较大。

全市已有扶贫贷款担保资金万元,按照1:10的比例放大,应贷款2.8亿元。截至目前,仅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6亿元。就农业银行来说,年就分别与两县*府签订了设立0万元的“风险保证基金”的协议,截至目前,大石桥市“风险保证基金”应贷款额度为1亿元,实际仅发放万元,基金账面余额.9万元,倍数放大后剩余可担保贷款额度9万元,利用率不到一半;盖州市“风险保证基金”贷款额度也为1亿元,截至目前仅贷出万元,基金账面余额万元,倍数放大后剩余可担保贷款额度0万元,几乎闲置未用。六盘水市*府搭建*府平台,成立了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公司,为扶贫贷款提供担保,贫困户申请贷款时无需提供抵押或担保,并且不受年龄等条件限制,只需提出书面申请即可。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笔,总额达到30.7亿元,为贫困户在发展生产、创业就业、增收脱贫方面提供了资金保障,有效助推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四)精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主要是县乡两级扶贫办,而精准识别工作主要由村级两委干部承担,县乡扶贫办重点负责审核。部分村干部出于村庄发展考虑以及为了平衡村里各方利益,不注重精准识别,优亲厚友及通过扶贫息访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缺乏对贫困户“一户一策”的细致研究,我市范围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有由扶贫办安排的*员干部帮包到户,然而长期以来,“挂名不出力”现象普遍存在,结对帮扶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很多*员干部并没有实地开展工作,有些仅以简单的“过年元扶贫”草草了事,在宣传扶贫*策、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收效甚微。

六盘水市先后组织10万余名干部对所有农户运用入户调查法、实地踏勘法、比对排除法、民意问卷法、联合审核法、公示公告法等进行全面核查,深入开展精准识别,做到“应纳尽纳、应返尽返、应退尽退”,截至目前,累计蹲点回访贫困户和脱贫户.65万人次,更新帮扶措施43.5万条,纠错档案信息10万余条。同时制定了定人头看责任、定地头看产业、定龙头看就业、定户头看保障、定年头看成效的“五定五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了“一包三卡四台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分类脱贫、动态管理,建立信息比对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开展信息比对,推进数据清洗常态化,确保线上线下数据统一、逻辑一致。对所有建档立卡户实行挂牌管理,通过颜色区分贫困属性,全部建立“一户一袋”,“收益确认表”全部上墙,做到脱贫过程、*策落实和脱贫实效一目了然。

(五)扶贫机制值得借鉴。

我市目前主要采取入股分红、金融助力产业扶贫、“互联网+”电商、观光休闲农业体验等模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手段实现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六盘水市强化带贫机制,*府采用财*资金投资参与“龙头企业+金融+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以“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引领,采取“保底收益、务工收益、分红收益”三重收益方式,优化贫困户利益联结,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全市已有.19万亩承包地、40.8万亩集体土地入股经营主体,.02亿元各类资金投入“三变”,54.74万户农户入股成为股东。目前,已有36.36万户农户实现分红,户均分红元,贫困户户均分红元。如六枝特区大用食用菌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财*扶贫资金注入万元),项目达产后可年生产菌棒0万棒,年回收鲜菇1.35万吨,加工食用菌产品0吨,年产值达到6.5亿元。其中财*扶贫资金投入的万元,前三年按照8%比例分红,带动辖区内贫困户人均分红元,财*扶贫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归村集体实行滚动发展;项目目前已安排就业人,其中贫困人口30人,每人月工资元;项目租用农民土地亩,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用元,以后每年递增5%。这样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六枝特区就有4个。

三、打赢我市脱贫攻坚战的建议

一是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建议因户帮扶项目量身定制,充分尊重贫困户意见,帮助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有能力经营的脱贫项目。要学习六盘水经验,整合财*扶贫资金入股优势企业及产业,并完善贫困户利益联接手续,明确贫困人口在产业项目中的股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财*资金和村集体资产入股形成的收益主要支持村集体开展扶贫,优先用于贫困户帮扶和保障支出。对于东部山区受基本农田、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条件限制的地区,在项目的选择上,*府相关部门以县为单位,探索研究跨区域整合产业扶贫项目,或依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东部山区产业发展受限的问题,带动贫困户脱贫。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救治救助体系建设。我市应加快完善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确保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得到及时救治;在新农合保险和大病保险应报尽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作用,对贫困户无法报销的就医费用进行补助,大幅减轻个人负担,同时重点做好未脱贫或因病因伤返贫群众的工作,使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强化金融助力。*府相关部门应借鉴六盘水市利用财*资金投资参与“龙头企业+金融+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财*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与银行的协调配合,降低产业扶贫贷款准入门槛,对于贫困户申请贷款免年龄限制及担保要求,从而加大资金投放量,提高扶贫贷款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及项目,继续加大对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是强化扶贫队伍建设。我市地处辽南地区,可耕种土地面积更少,农村青壮劳动力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更大,脱贫后返贫率偏高。市、县两级扶贫办如行*编制不足,可配备相应的事业人员编制作为行*编制不足的补充。乡镇、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应重点向有较重扶贫任务乡镇和村补充扶贫干部。同时应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帮包机制,完善奖励激励和问责机制,细化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加大考核力度,落实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包联系人的作用,通过*员干部“一对一”帮扶,以精准的识别标准、精准的档案管理、有效的帮包机制、精准的帮扶措施为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温暖,动员和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守初心找差距担使命市卫健委食品药物管理科科长梁诗阳

9月19日至30日,在昌阳部长率领下,我们一行46人赴上海和北京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的方式新颖,摒弃了以往只在“家里”学的老模式,采取“走出去”参观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主题明确,即在上海学习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北京主要学国家*策、战略的布局;针对性强,开设的都是聚焦正科级优秀年轻干部如何提升能力、素养等问题特设的课程。时间虽短,却收获良多。每到一处都被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所震撼,被这些充满魅力的国际大都市所熏陶,让我真正理解了“见识比知识更直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切实感受到自身发展的紧迫,也更坚定了家乡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本次学习考察既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如“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的顶层设计”和参观上海自贸区、“新思维引导下的园区发展与招商引资”和昆山现场教学、“招商引资引智与科技创新创业”和参观长阳创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未来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趋势”和参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又有立足营口特殊区域经济发展设计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形式分析与东北振兴”、“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创新引领老工业区振兴”等;还有针对年轻干部素质提升而特设的课程,如“国家金融改革与领导干部现代金融思维”、“大数据背景下的*府治理创新”、“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哲学的智慧与方法”、“新时代领导能力提升修炼”等课程。至今回想起来,每一位授课老师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每位老师妙语连珠、深入浅出的讲解还不绝于耳。诚然老师们讲解的是一门专业课,使我在专业知识上有了提升,同时又是一门授道课、一门思辨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一路走来,我们边学习、边参观、边讨论、边思考,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一)感受到改革前沿的丰硕成果,开阔了视野。上海市灵活的发展思路、丰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优良的发展环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是到国家改革开放最前沿,理论思维群芳争艳的一线城市,切身感受到了异地思维的差异、思想观念的撞击,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二)感知到提升能力的迫切愿望,丰富了知识。通过这次考察培训,弥补了自己不熟悉领域的知识体系,拓展了知识面,深刻体会到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使我们拓宽视野,看的高远;学习使我们放大格局,增强预见力;学习使我们不断认识缺陷的自我,得到校正的机会;学习是场革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温故知新。

(三)感觉到加快发展的紧要,找到了差距。通过上海自贸区、长阳创谷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考察学习,一方面见证了大城市发展的成果,切身感觉到我市与上海、北京等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感觉自身在思想观念、知识储备、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和差距。这些都使我不仅有强烈的危机感,而且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危机感源于今天的差距,恐惧感来自五年、十年、十几年后的差距。

(四)感悟到快速发展的途径,提高了认识。在这次考察学习中,我的危机意思、责任意思、使命意识得到增强,深刻认识到我市发展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统筹考虑各区域特点,把优势找准、把特色做活,突出区域差异,努力发展支柱产业,招商引资支柱产业的延伸产业链,形成后发优势,率先发展、快速发展。

三、学后的几点思考

我们要学习什么?一路所学、所看,无不为一线城市的发展感到震撼,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理念超前、求新求变思想观念。

(一)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昆山市名不见经传的玉峰山,仅有76米高,经过文化的包装评为4A级景区,支撑了当地的旅游事业的发展,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领导干部的敢想敢试、敢闯敢干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二)学习他们追求高远的境界。上海市这些年经济发展、改革创新、营商环境一直领跑全国,但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经常考虑的是离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一直秉承干就干最好、争就争一流的进取精神。

(三)学习他们善谋大势的水平。他们的领导干部都善于在世界大趋势、全国大格局中思考和谋划发展。他们抢抓数字经济、信息化新一轮发展机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动能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柱。

四、对推动我市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资源是基础。发展,一定要立足于当地资源,立足于当地实际。营口在气候、土地、交通、港口、物流、旅游、农业、渔业、矿产等方面资源丰富。我市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整合组建了“四基地一中心”,即铝产业基地、钢铁及镁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粮油加工和饮食品产业基地以及物流与旅游产业建设发展中心,就是符合营口的实情。接下来,我们还可依托盖州、大石桥山区的林业资源,加强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旅游。

(二)位置是优势。营口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结合部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的叠加位置,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海陆连接点,“辽满欧”亚欧大陆桥东线起点,具有承启东西、连贯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同时,营口也是“一带一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叠加区域,拥有自贸区、综保区、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等重要载体。将我市丰富的物产资源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于营口发展开放型经济、引领东北振兴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观念是核心。观念产生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人是关键。人民群众是解放思想的主体,但对群众思想解放起全局性、带动性作用的是*员干部。我们要树立敢想、敢试、敢干的思想,除法律有强制性规定外,只要对群众有利,我们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四)人才是关键。要实现创新发展,高效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我们当前要做的首要任务。首先要认真开发利用好现有人才,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力求实效;第三要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学习好昆山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独到精髓。

(五)环境是保障。建设美丽城市,既要在城市建设上花心思,又要在提升生活品质上做文章,还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河水可以让城市灵动起来,绿化可以让城市清秀起开,灯光可以让城市靓丽起开;水净、地绿、景美的自然风光与城市交相辉映,既优化了城市生态,又提升了城市价值。二是要大力发展一批高端教育、医疗、酒店、养老等机构,让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服务能级。最后,要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营商环境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关系我们未来发展的大事,我们必须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进一步提高站位、提升标准,动真碰硬,抓紧抓实。

用学思拓展思维以践悟引领工作民进市委宣传部部长孙惊鸿

九月中旬,我怀着一份敬仰,一份尊重,参加了由中共营口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复旦、清华大学学习教育活动。感受着名师的精彩授课、古朴典雅的一流学府、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浓郁的学术氛围……儿时遥不可及的梦变为现实。徜徉在百年学府积淀的文化气息中,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和提升,视野也进一步得到了开阔,可以用学习收获大、问题思考多、素质提升快来概括本次学习。结合学习感受,谈一下学习心得体会和对营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学习心得

这次学习活动,整体设计科学,课程安排紧凑,内容全面丰富,课堂授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开学第一课,复旦大学陆德明教授讲授《未来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趋势》,他用学富五车的渊博知识和生动精彩的语言,与我们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就和理论成果,让我们了解了未来几年4.0代的新产业和新动能,也引发了我们转换角度,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思考。原上海浦东新区宣传部长邵煜栋给我们讲授《浦东开发开放的启示与招商选资的理念与技巧》,语言精练,深入浅出,学贯中西,引人入胜,使我们全面了解浦东新区辉煌的发展历程及招商选资的理念、技巧和策略。原昆山市招商局孙建中局长给我们讲授《自新思维引导下的园区发展与招商引资》,他用精炼的语言、发展的思维,生动地介绍了昆山市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及他多年来总结出的工作方法,让我如获至宝。复旦大学教授危辉给我们讲授《人工智能中若干热点问题解析》,让我了解了什么是人工智能、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发展情况。中科院教授李帆给我们讲授《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北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了解了21世纪国家的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框架以及东北振兴如何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和借力。原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栾帆给我们讲授《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授课中举了大部分实例,生动地讲述了领导干部在危机中如果应对媒体和公众。中央*校姜平教授给我们讲授《新时代领导力提升修炼》,让我了解了新时代领导力提升修炼的路径和关键。班主任还结合学习实践,组织学员走出校门实地学习,我们先后到上海自贸区、长阳创谷、中关村、利亚德集团参观交流,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员讲解介绍及亲身体验,使我们看到国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等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切实感受到高科技发展水平在生产、生活中给国民带来的便利,进一步看到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给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所注入的活力和希望。

半个月的培训结束了,如今我们已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回顾和思考课程讲义,温故而知新,发现对新知识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理论与实践的火花在脑海中不断碰撞。

二、几点思考

在上海、北京学习期间,我们领略了国际化大都市在人才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对照我们营口,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虽然有差距,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上海自贸区的参观,聆听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教授给我们讲授《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的顶层设计》和清华大学教授田中讲授《宏观经济形式分析与东北振兴》等课程中关于自贸区的定位发展、如何招才引智、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的论述,让我对如何加强营口自贸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了一些思考。

营口作为辽宁自贸区建设的三个片区之一,体现出国家和辽宁省对营口市经济发展的高度认可和重视。营口片区的建设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市委、市*府认真谋划和对接,省委、省*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营口片区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出营口市和辽宁省对外贸易平台建设水平,它更体现出国家战略布局和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心和信心。因此,营口片区在规划建设初期就聚焦于高起点、影响力大、成果丰硕的目标。然而,面对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建设过程中,将面临从“深化行*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更加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推进贸易转型升级”到“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等复杂的问题和形势,需要我们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和千方百计的不懈努力才能攻克各个难关,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结合客观实际和思考,我认为,在营口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面临的各项艰巨任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我们可以复制上海、北京及自贸区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先进经验,打破常规和惯例,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敢于用大手笔写好大文章。为此,我将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加强各级各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各类管理人才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宝贵财富,它对于自贸试验区各项工作的推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营口自贸试验区是辽宁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加强各级各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一定要有全局眼光和世界眼光,而绝不能仅仅从我地区和我省的局部区域来认识这个问题。一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自贸区管委会领导班子队伍。在自贸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打破传统用人观念,招聘和任用具有丰富自贸区建设管理经验的、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才来担任领导和管理职务,使自贸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建设立足于高起点、高水平、高层次。二是不拘一格地加强管委会内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管委会内部各部门是贯彻自贸区建设各项方针*策和履行自贸区职能、发挥自贸区重要功能的重要的专门机构。在各个内部机构的建设中也同样需要招聘、选拔和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使这些人员的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意识远远高于地方*府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水平。三是高标准地配备自贸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各职能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是自贸区各项职能的履行者和各项具体任务的完成者,他们需要有高超的工作本领和执行能力,必须选配能够完全胜任工作的人员充实一般工作人员队伍。

只有加强自贸区管委会各级各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使自贸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形成合理的梯次,具备良好的素质,形成完整的合力。

(二)加强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营口的自贸区是辽宁自贸区的组成部分,辽宁自贸区是国际自由贸易的高水准平台。因此,需要各级各类的尖端专业人才,包括生产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营销型人才、法规*策型人才等等。在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落户营口,在体制机制方面打破各种束缚,发挥人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面向国内外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还应到国内相关地区专门自贸区建设人才,通过*府雇员,定向猎取等方式,构建多形式、常态化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建立适合高层次人才特点的使用、培养、管理、考核和激励等机制,充分吸引专业性强,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高层次人才落户营口自贸区。对引进的高端人才采取宽松的*策,薪酬完全和市场经济接轨,报酬完全与贡献相匹配,为自贸区建设提供亟需的优秀高端人才。二是充分发掘本地区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目前,我地区有三所高等院校,这些高校中的许多相关专业的专家和领导干部符合自贸区建设专业需要,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对于已经退休的高校专业管理人才,也要通过适当的机制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后续储备工作。可以通过在营口设立自贸区合作与发展论坛的方式,聚集相关企业、高校人才围绕自贸区建设进行战略研究、理论探索、*策设计和产业合作,鼓励我市、我省高校依托“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等各项国家战略设立自贸区研究机构,依靠高校专业人才资源,打造我市自贸区建设的“专家队”、“智囊团”和“智库群”,为我市自贸区发展培养和储备足够的后续人才。

(三)加强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是我市自贸区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项工作中,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着眼于我市自贸区建设的未来需求,迅速调整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划与自贸区所需的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紧密对接。二是依托我市各个园区、各个门类现有的实用型人才为自贸区建设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三是积极吸引国内外相关的实用型人才来营口创业,使我市在自贸区建设工作中,在实用型人才引进上高起点、大手笔和高规格。

以上是我对营口自贸区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点体会和思考。感谢市委组织部对年轻干部成长的关心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参观见学调研报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