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海崖烽燧一座特殊的15世纪明代盖州卫烽火
TUhjnbcbe - 2020/11/8 18:21:00
药膏能治好白颠疯吗 http://m.39.net/pf/a_4659307.html

海崖烽燧——一座特殊的5世纪明代盖州卫烽火台形制研究

摘要:烽火台是明代辽东镇海防系统中最前沿、最基本的防御设施。本文以5世纪明盖州卫一座较为特殊的烽火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筑考古学方法来采集遗址信息,并把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相结合,利用古代舆图和现代地图相互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其历史地理特征、空间格局和建造形态等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试图揭示明代辽东海防和海运设施系统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古代海防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的研究信息。

BeacontowerwithSea-cliff——ASpecialMing-builtBeaconTowerLayoutResearchonMarineAbrasionLandformin5thCenturyatGai-zhou-weiCastle,LiaoningProvince,China

WangHe,associateprofessor,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

LyuHaiping,professor,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

明代辽东镇*事防御体系兼具路防和海防双重系统,在学界既有研究颇丰。盖州西崴子烽火台(以下称“西崴子台”)是我们最近新发现的烽火台,通过研究发现其形制特殊、相异于其他已知烽火台,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一方面拟丰富明代辽东镇海防研究的内容,挖掘烽火台遗址遗迹的综合价值;一方面在烽火台维修工程中不随意按照已知烽火台形制进行维修。研究中采用建筑考古学方法来采集遗址信息,并把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进行有机结合,古代舆图和现代地图相互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研究背景.十五世纪明代盖州卫海防及其下辖墩台情况

()盖州卫海防概况。盖州卫[]为明代辽东海防八卫之一[],也是辽东半岛最北端的海防机构(辽东半岛由南向北依次设金州卫、复州卫、盖州卫)。盖州卫所辖海防线西北自梁房口关起(即今营口市区西,辽河入海口处),南至五十寨堡(即今大连市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海岸线长约50km。盖州卫防区处于辽东半岛海防、陆防转换的重要节点,向北与广宁右屯卫相接,共同担负辽东湾北岸、辽河口海防;向南与复州卫相接,担负辽东湾东岸海防;向东北接海州卫,完成辽东半岛海防与陆防转换(图)。

图明代辽东海防分区示意图(以《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为底图绘制)

()盖州卫所辖墩台。据《全辽志》记载,盖州卫城下辖堡城有三:熊岳堡、五十寨堡和伏兵堡。盖州卫城下辖墩架(台)八座、瞭守官*余丁四十员名。八座墩架(台)分别为:梁房口台、(白)狼山台、半仙山台、团瓢山台、深井台、兔儿岛台、归州台、苇子套台[]。明代《筹海图编》辽东兵防官考记载较《全辽志》略有出入,“盖州卫守墩堡官*二千四百六十四名墩九:苇子岛、归州、兔儿岛、象井、白狼山、观家山、神仙岛、梁房口、迷镇山;堡五:“梁房口、中山、熊岳驿、五十寨驿、八角湖”[]。以上盖州卫所辖墩台均位于卫城以西近海岸线布置(表)。

表明代盖州卫所辖墩台统计表

《全辽志》记载名称

《筹海图编》记载名称

现名称

今位置

现存

备注

——

迷镇山(墩)

——

——

不详

——

观家山(墩)

——

——

不详

梁房口台

梁房口(墩)

——

营口市区内

不存

狼山台

白狼山(墩)

——

盖州市西海农场处

不存

半仙山台

神仙岛(墩)

——

盖州市团山镇郑屯村鹤羊山

遗址

团瓢山台

——

盖州市团山街道

不存

深井台

象井(墩)

墩台山烽火台

营口市鲅鱼圈区墩台山公园

维修

省级

兔儿岛台

兔儿岛(墩)

仙人岛烽火台

盖州市仙人岛风景区海滨

维修

省级

归州台

归州(墩)

——

盖州市归州街道仰山村

不存

苇子套台

苇子岛(墩)

——

大连市瓦房店市李官镇

不存

图明盖州卫辖墩台分布图上:《盖州卫山川地理图》下:S墩台分布航片(以USGS航片为底图绘)

.一座特殊的烽火台

西崴子台是未见明代《全辽志》、《辽东志》和《筹海图编》中记载的一座墩台,位于今盖州市团山街道办事处西崴子村西北处的海蚀地貌之崖台之上,据传该台建于明永乐十六年(48),为第九批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台选址及形态与现存明代盖州卫周边烽火台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一,选址距离海岸只有二百余米,是盖州卫诸烽火台中距海最近的;其二,选址在特殊的海蚀地貌形成的海蚀崖台之上,距海平面高度5-0m;其三,该台形态现为三面方锥台,西侧仅存土坡。

“西崴子烽火台”之名称为现代文物保护单位以所在地名命名,其在明代名称因未在文献中记载目前尚不详。本文是在暂不具备考古探查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从对其选址、环境和形态的研究以揭示明代辽东海防设施的特征。

.地形特征

西崴子台选址在辽东湾东岸盖州海蚀地貌处,该海蚀地貌区全长约.5公里、呈南北走向,是由早元古界变质岩历经8亿年内外海洋地质应力共同作用而成,是海水长期对此处基岩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崖型地貌。此处岸线陡峻、地形多变,“礁崡岈势同攒剑”、“秋冬凤逆水落潮低露礁断乎难行”[3]。此种选址与明代辽东半岛海岸线上的“沿海墩架”选址明显不同。

.选址于凸出的岬角

此海蚀地貌区域主要分布在凸出海岸的岬角,地名“盖平(州)角”。在民国八年(99)《盖平县》测绘地图中亦标示为“盖平角”,在各时期的航片及地图中也清晰地显示这一地貌特征(图3)。辽东湾岸在锦州以西和盖州以南的变迁不大、岸线稳定,与所在区域河流短小、供沙不丰有关,盖州角处的岸线与明代相比变化很小[4]。盖州角亦为辽东海岸带地理分界常用之名称,此角以南多为岩基海岸、以北为淤泥滩涂海岸。该岬角南北长约.km、东西纵深约0.35km,整个岬角上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程约0m。西崴子烽火台正选址在岬角的中部而对南、北、西三面海岸形成良好的控制作用。

图3近代盖平角处地形图(资料来源:《盖平县》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中华民国八年制)

.靠近于海蚀台崖

西崴子台处于海蚀作用形成的波建台地(wavebuiltplatform)之上,其西侧00m即为海蚀作用形成的台地悬崖,高度5-0m,崖面及岸线基脚遍布浪蚀台(seachasm)、海蚀壁龛(wavecutnotch)呈陡峻复杂地形状态(图4)。此地形显然造成船舢靠岸登陆困难,形成相对安全的防御空间。高而平的海蚀台地更使西崴子台获得了极佳的观察视角,也使其成为海上行船的标志,有着良好的“看与北看”的视觉关系。在上世纪中期当地渔民在附近渔场捕鱼时还流传有“辽东湾捕*花,先望破墩台(即西崴子台)”的口谚。

图4西崴子海蚀地貌现状

.3北邻盖州湾

西崴子烽火台北侧紧邻盖州湾(历史上又称盖州套、西河口、西河套、北青口等),此处为大清河(又称盖州河)、西潮河(沟)入海口,湾阔水浅、岸线平缓且小船可直通盖州卫城南门,在元代是朝鲜半岛东端至辽东半岛的海运终点[5]。至明代,此湾水面宽阔、泥底无礁,可容泊避风,曾是是由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运线路终点之一,万历年末期辽东镇与后金战事紧张时由山东渡海至辽东镇的物资补饷均多次在此登陆。盖州湾是明代船只停泊和避风的适宜区域,亦便于海盗倭寇靠岸补水,西崴子台是对湾面进行观察警戒的良好地点(图5)。

图5推测明代盖州湾岸线位置示意(根据地图《盖平》改制,资料来源:近代日本测量机构,93)

3.环境特征3.连云岛关

明代连云岛(又名连云峪)处于大清河河口处,原为离岸之小岛清末逐渐因大清河淤沙而与陆地相连。明辽东镇在此设连云岛关,是辽东湾海防关口之一。《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连云岛关卫西十五里,置关以控海滨之险”,民国盖平乡土志也提及“连云岛在城西二十里明设关于此有戍兵今废”。连云岛关是经大清河通向盖州卫城的咽喉之地,洪武八年明*曾与元残部在此一战[6]。

西崴子台位于连云岛关西南约7km处,之间隔西潮沟河口、孤岛子(现已连陆)、大清河河口等,是关口西南向的战略控制点。

3.*商要港

从地理位置而言,西崴子台是最为靠近盖州湾内港口的墩台,也是进出港的*商舟船必经之地和地标参照物。

自元代以降,盖州湾已成为辽东半岛西岸的重要港口。在明代辽东战略*事格局下,该港是从山东登州向辽东镇进行人员运送和物资补给的海运端点。从明初辽东海运兴盛时期至明中后期辽东防御紧张期间,均有从盖州港运输*士、物资登陆之记录。文献中亦有明末盖州籍降将孔有德曾兵败旅顺由海路退至盖州登陆的记录[7]。盖州湾地处大清河入海冲积扇,其外海是辽东湾重要的渔场之一。盖州港也是众多渔船锚泊、交易之处,渔获也可以转运小船沿河至盖州卫城南门。

3.3邻近三台

西崴子台东距盖州卫城(今盖州老城)约3.5km,与城之间亦设有三座墩台:半仙山台,高程约00m、距盖州卫城0km;团瓢山台,高程约30m、距城5km;白狼山台,高程70m距城5km(见图)。明代在盖州卫城与海岸间纵深十余公里的平缓空间内设置4座烽火台,且相邻两台之间距离不到5km已超出明代辽东设置墩台的一般距离。在空间上四座烽火台围绕盖州湾分布,连线将盖州湾均包括其中而形成包围之势。

仅就举燧传烽功能而言,设置-座高地墩台,如半仙山台、白狼山台即可满足警报递送的需求。而四座墩台的设置显示出西崴子台等可能被赋有其它功能。

4.形态特征4.西崴子台形态研究

()布局。西崴子台位于盖州湾西南岬角(盖州角)南侧,距岬角北端0.9km、向东距盖州城约5km。台朝向为北偏东0°,南北轴与西侧岸线大致平行。这与明辽东沿海近岸布置的墩架其轴线平行于海岸线的做法一致。经现场测得西崴子台海拔.3m,处于盖州角的高点。现场未发现墩台外围坞墙及铺房等遗址遗迹(图6-7)。

图6西崴子台现状(一)左:东南向西北鸟瞰右:西向东鸟瞰

图7西崴子台现状(二)左:平面图右:三维扫描图

()墩台。西崴子台现状为东、南、北三面青砖包砌方锥台,现存全高7.m,底部为七皮条石包砌勒角,高.95m。西面为°的斜土坡。东侧台壁保存最为完整,底边长5.65m、顶边长3.83m;南侧底边现存规则部分长度7.9m、顶部6.8m;北侧底边现存规则部分长度7.9m、顶部7.m。西侧土坡呈半圆锥状,自顶部向西延伸长度4.6m(图8)。

台顶为后期利用时浇筑的混凝土顶面,原有地面不存,台顶未见宇墙残存。台壁向上收分角度约7°。台壁上部未见流水口痕迹,墙面组砌方式均为青砖顺砌丁砌结合。实测顶部台壁厚度.0m。

图8西崴子台现状测绘图

(3)做法与材料。西崴子台为粘土碎石夯筑,外部包砌青砖,青砖砌筑材料为白灰。白灰中还有未粉碎的贝壳残留,推断白灰取自贝壳粉碎焙烧后制成。青砖尺寸为×80×00mm,白灰灰缝5-35mm,檐口部位青砖尺寸稍小35×30×60mm。西崴子台与一般烽火台的构筑方式和材料基本一致(图9)。

图9北墙体顶部内侧局部

4.与盖州卫近岸墩台比较

明盖州卫现还存在两座保存完整近岸布置的烽火台,分别为仙人岛烽火台(兔儿岛墩)、墩台山烽火台(深井墩),均在《盖州卫山川地理图》中明确标识[8]。各墩台形态比较如下。

()仙人岛烽火台。明代称兔儿岛墩,据传唐代即在此设墩台,曾是辽东半岛西岸重要的海防设施。该台位于盖州市仙人岛(突出的岬角)东侧海岸平缓坡地之上,向北朝向海滩、向南为海滨缓坡地。所在高程50.9m,朝向为北偏西7°,亦平行于朝向海岸之走向。此台距原海岸(非近年填海造陆之边界)距离约0.5km。

仙人岛台为青砖包砌方锥台,底边边长3.5m、顶边边长.m,台高5m。台壁每边向上收分均°,每边台壁上部均设锥形流水口二处对称布置。砌筑材料亦为青砖和白灰,下部为条石砌筑,砌筑材料和方式与西崴子台一致。该台近年已进行维修,恢复顶部宇墙、海墁青砖台顶等。

仙人岛台四周清晰可见方形坞墙遗迹,坞墙为正方形、每边长约40.5m,现突出于地面0.3-0.5m不等,推测坞墙材料为夯土。

()墩台山台。明代称深井墩,该台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鲅鱼圈港东侧烟台山上,向西面向海岸。所在高程48.8m,朝向为北偏西7°,与原海岸线平行。此台距原海岸(非近年修建港口之边界)距离约0.9km。

墩台山烽火台为青砖包砌方锥台,底边边长3.8m、顶边边长.4m,台高.8m。台壁每边向上收分均0°,每边台壁上部均设锥形流水口二处对称布置。砌筑材料亦为青砖和白灰,下部为条石砌筑,砌筑材料和方式与西崴子台一致。该台因四周已辟为公园,环境变化较大,暂未发现坞墙、铺房的遗址遗存。该台近年已进行维修,恢复顶部宇墙、海墁青砖台顶等(图0)。

图0仙人岛台(左)和墩台山台(右)

经比较发现,墩台山台和仙人岛台选址类似、规模一致、做法相同,是明代辽东较为典型的海防墩台。在选址上均面海布设、有着良好的对海视线;台周围设坞墙以增加防御能力;台的高度大于边长,体量较为挺拔;守台士兵均靠软梯上下,是突出预警、信息传递的前沿海防设施(表)。

西崴子台体量较大,台顶面积几乎是仙人岛、墩台山两台的倍,但高度却是另两台的/,外观体量敦实,有着与一般烽火台不同的形态(图)。

表西崴子台、墩台山台、仙人岛台比较

名称

地理环境

高程(m)

平面尺寸(m×m)

底边/顶边

面积

底/顶(㎡)

高度(m)

轴线角度

与盖州卫距离(km)

西崴子台

海蚀台地,岸线以东00m

.

5.65×--

40(估)

7.

(现存)

北偏东0°

卫西3.5

3.83×--

约00(估)

墩台山台

低山丘陵,岸线以东m

48.8

3.8×3.8

90

4.8

北偏西7°

卫西南5.0

.4×.4

00

仙人岛台

缓坡地,岸线以北m

50.9

3.5×3.5

90

5.0

北偏西7°

卫西南36.5

.×.

00

仙人岛台墩台山台西崴子台

图三台比较图

4.3存疑与推测

根据现场勘察及比照分析,西崴子台存在形式、功能等方面均存在较多疑问。

()墩台形式。西崴子台的高宽比约:,显著小于一般墩台的高宽比,且台顶面积较大。现存的东侧台壁保存完好、南、北两侧亦存留较多,唯独西面台壁完全不存、仅余扇面斜土坡。现有土坡为粘土,现场测定坡度为0-3°,低于粘土的自然安息角(粘土安息角潮土为35°干土为45°),故推测该土堆并非完全由墩台坍塌后自然堆积而成。又经测算土坡现有体积约m3,以西崴子台为正四边方椎体且坍塌缺失一半计算,坍塌体积约m3,小于堆土体积。考虑取土取石、风化及流失等因素,原有土堆体积应更大,故该土坡不太可能只为自然塌落的西侧台体构成,台西侧应原存其它构筑物,故推测西崴子台原有平面可能为非正四边形。

()登台方式。西崴子台高度较低约7m。通过台顶檐部斜立砌的青砖判断,这种砌法应为台顶面层以下找补高度的砌筑方法,基本可断定现有高度基本为台高。假定登台方式采用外楼梯方式、坡度在0°-45°之间,则水平投影长度在7-9m之间。现场测定西侧土坡水平投影长度0-5m,满足设置内、外部楼梯登台条件。采用非绳梯上下墩台这意味着:一是*事防御性要求不高;二是经常性的有人员上下墩台。

(3)台顶排水。西崴子台各墙面无锥形流水槽遗迹,其排水方式与上述两台不同。西崴子台顶面积较大、位于海滨常有瞬时降水,台顶排水非常关键而且重要。如在其西侧设有外部楼梯,则排水可通过楼梯入口处排除。通过两种登台方式的设计对比可以初步判定登台方式一与原有形制更为接近,两种方式都满足台面无组织排水的需求,方式一的设计与塌陷现状更吻合(图)。

根据上述可判断,西崴子台应不是普通形制的辽东沿海墩台。

图西崴子台登台方式复原推测

5.研究结论5.明代营盖海湾的灯塔

营盖海湾地处辽河、大清河入海冲积扇端点,两河口相距约3.5海里(约5km),有明一代是山东半岛至辽东镇海运航线的必经之路,。加之盖州角外暗礁林立、势如攒剑,驾船航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明万历末年辽东战事紧张,为补给用兵需饷大量船只由登州渡海至盖州湾停卸,船只进出盖州湾亦需要岸上参照导航。西崴子台作为导航标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明永乐十年(4)为保障长江口航运安全,于长江口处青浦(今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建立“宝山烟墩”为进出长江口航船导航。明成祖朱棣亲撰《永乐烽堠御碑》(又称永乐御碑)记载“乃命海运将士相地之宜筑土山焉以为往来之望其址东西各广百丈南北如之高三十余丈上建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遥见千里”[9]。可见明代初期的灯塔与烽燧墩台类似,均在高台之上明火举烟以保障船只安全。

西崴子台立于凸出的盖州角之上,又位于盖州湾之西南端,在此处筑建烽堠极易被过往船只识别,至今“墩台”仍是当地渔船识别的标记。由此可判定西崴子台的首要功能为营盖海湾航行船只的导航灯塔,此功能也一直延续至近年,台上仍存有导航灯之铁桅杆。

5.明代盖州湾的警戒哨

西崴子台东北侧为“西河口”,是大清河入海形成的冲积扇、河汊密集又多有变化,滩阔而水浅、溯流可达盖州卫城南门;明代“西河口”又设有连云岛关、驻兵扼守,可谓海防门户重地。西崴子台所在高平岬角,向北视野开阔,对海湾过往和进出船只动向一览无余,是监视盖州湾的警戒哨。

5.3海岸传烽墩台

明辽东镇盖州卫所设墩台多位于海岸线上,沿海直线间距均在0-5km,从西崴子台南部的苇子套墩、归州墩、兔儿岛墩、深井墩、半仙山墩至北部白狼山墩、观家山墩,形成一道独立的不经陆防传递的海岸传烽线路。该线路可将海防警报直接经梁房口关传至海州卫达辽阳镇。各沿海墩台凸出岸线、视线平阔,讯息传递迅捷、可及时警示沿岸各港口海湾,同时又可向路台系统传递讯息。

综上所述,西崴子烽火台是明代辽东海防系统中一种特殊的墩台,担负着导航、警戒和海岸传烽等多种功能,其布局上不特别注重自身的防御特征,而显示出较强的功能性。与我们已知的墩台功能和形制不同,目前还未见文献记载。西崴子台作为明代辽东镇海防的灯塔构筑物类型,完善了明代海防和航海设施系统,填补了海防研究中的空白,其学术价值突出。在遗产保护和修缮设计中,亦提醒我们要坚持基于研究为导向的保护设计,在设计中应注意深入挖掘形制特征,保护其特有价值,区分形制,避免混淆历史信息,保护辽东沿海丰富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盖州卫于明洪武四年设卫,城在元代盖州路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37年)重筑土城。洪武九年扩修改砖筑。

[]辽东海防建制由山海关起依次设广宁前屯卫、宁远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右屯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和东宁卫。

[](明)李辅,高凤楼修,许麟英.全辽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兵书集成(第5-6卷)[M].北京:解放*出版社,.

[3]王绵厚,朴文英著,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06.

[4]林汀水.辽东湾海岸线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9.

[5]阎海.明代盖州卫研究[J].载营口历史与文物论稿,0.

[6]章运熺监修.盖平县乡土志(兵事录),90.

[7]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8]金毓绂.辽海丛书.辽沈书社,.

[9]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编.海与城的交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崖烽燧一座特殊的15世纪明代盖州卫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