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之履是我生命中的一段难忘经历。虽然我在部队服役仅有六七年光景,但它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却刻下了极深的印记。
我经常做梦,梦中的我依旧是军人。有时候梦里的我,知道已经年过半百,却还承担着为部队首长的书写任务;梦中数次回到营房,但那营房都和我在部队时的营房不一样,走出营房后总是好不容易才找回来。梦中又曾有战友送我一套新军装和众多物品。
二00四年五月初,我独自一人返回我的部队驻地辽宁盖县(今盖州市),天亮时分在盖州火车站下了车。在站前宽阔的广场环视了一周,踱步遥想当年,我的军旅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随后,我徒步沿着火车站通向市中心的红旗大街前行,这段路大约有五六里,我在部队时那大街两侧是长长的林带,高高的杨树,浓浓的树荫,当是一道县城美景。大街两侧只有少数几家办公单位,如盖县生产资料公司、盖县炼油厂等。我们新兵连就驻在盖县农机公司的院子里(一一五师因换防从庄河县到盖县,营房尚未全部建好)。如今,大街两侧建起了高高的楼房,空地也变成了住宅。
我服役的一一五师后勤部机关所在的二层红楼,位置在进入县城之前,前进方向的左手边与红旗大街分开的叉道上,盖县四中的后身(当时一一五师后勤部不和司令部政治部在一起,因为后勤部下辖部门多,涉及物资)。
清晨,在临近原盖县四中附近,路过一个早市,然后沿小路缓步来到红楼跟前,这里挂的是“盖州市人民武装部”的牌子。红楼依旧在,它后面高耸的烟囱还冒着少许淡烟。但却静悄悄不见人影,也许是“五一”节放假的缘故。
我曾经在这座楼里做文书工作数年,也曾经在这里的战例办公室写过战史。二楼南侧第一个房间就是我的寝室,对面是师后勤部部长(时为李一行)、政委(时为刘子君),并排依次是几个副部长和副政委的办公室。窄窄的走廊左右两侧,分别是各处各科机关干部的寝室。南侧是两个大小不同的会议室,那里面挂着我手写并制作的大型立体涂金毛主席语录板。
但这只是彼时的场景,曾经的一幕,而今全都荡然无存。
师后勤部机关大楼后院原有的营房全部都拆掉了。这里还曾有篮球场,机关的干部食堂,炊事班。机关的二层工字楼的两翼,有南北各一块曾经是我写画的约三四米长的墙报板。如今墙板上黑的颜色都被雨水冲刷掉了,没有内容。
师后勤部原来是有院墙的,现在也都拆除了。后勤部附近有军人服务社和军人浴池,后墙外原来是师喷火连,那里现在也早不见军人的身影。
从师后勤部通往油料仓库,走过长长的漫坡小道,尽头依旧是库房大院,但院前原有的营房不在了,新营房将其取而代之。油料仓库周围依旧是一片苹果园,想当年让人思绪不断。
中午过后,迎着和煦的风,我来到曾经留下无数脚印,滋养和哺育了军地双方军民情感的大清河边。在河边蹲下来,看清清的河水,抚摸胸口,遥望天空,微风吹来,撩人心绪,令人感慨万千。
八墩九孔的大清河桥,造型美观俊朗;河两岸树影婆娑,垂柳依依。冬与夏,我们无数次频繁的野营拉练从这座桥上走过;军民一起在大清河边劳动,挑土筑河堤,曾经的一幅鱼水深情、战天斗地的壮观场景;还有留在一一五师干部战士心中永远抹不掉的不时响在耳边的“大清河畔的枪声”……
离开大清河,乘车来到盖州城南的小山上。映入眼帘、迎接我的是数面迎风招展的红旗。满山葱绿,果树环抱。
绿色军营,曾经在这里抛洒热血与汗水;火红的青春年华,曾经为祖国的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光与热。曾经魂牵梦绕,曾经夜不能寐;往事依稀,然而能目睹它今天的面貌,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大学校”里炼出的不屈意志与性格,大熔炉里铸就的钢铁般魂魄;从这里走出,带着深深的印记。绿色军营给了我光荣、骄傲与自豪。
故地寻踪,尽管未能全部如所期许,但还是了却了一段心愿。一日虽短,还遭遇雨淋,但内心仍热度不减,愉悦徒增。
千里之行,只为看它一眼,只为与它相拥!
当年的果乡之魅,当年的威武之师,曾经的一段军民携手鱼水情深的佳话,曾经的一幅保卫祖国共建家园的美好图景。传奇与历史,铭刻在我永恒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