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院起源于唐,兴盛于宋,是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有一套独特的办学形式,是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的表现。由于书院教育受到了官方支持,它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作用。宋时书院遍布各地,如著名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书院成熟和完善,表现为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难论辩等制度。曾有人提出书院教育宗旨是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明代重视文化教育,但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学上。到了明中后期,统治者要加强思想控制,也出现禁毁书院的事件,这反映出了自由讲学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明代书院主要集中在江南,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学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满族入关后,清政府也对书院持严厉的抑制态度。康熙、雍正以后书院又逐步恢复。康熙提倡程朱理学,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书院的作用。雍正改限制的消极防范政策为积极主动,肯定了书院的社会作用,对书院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乾隆不仅经济上资助书院建设,尤其重视师长的任命、奖励、提升和书院学生的录取考核。清代书院建设规模发展到历史上的高峰,书院教育得到全面普及;而同时书院官学化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流为科举和附庸。
书院是私学。它有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完善。书院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祭祀。书院的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都很独特;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特色为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先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
盖州是一处人文重地,官办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辽圣宗开泰元年(年),至今已有余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年)设立盖州府学,可谓本地最早期的学校。清咸丰元年(年)兴办的辰州书院,堪称盖州历史上最早的“师范学校”。
辰州书院由知县姚承恩主持,会同盖平绅士马绍伯、举人丁文浚、秀才范显耀等,倡捐购置房屋21间兴办,坐落在县城内东侧文昌宫(今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校园后)。书院设山长1人,教谕1人,学生20人。招收的学生多数为本县官宦富人子弟。到清光绪二十九年(年),颁行《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至光绪三十二年(年)将辰州书院改为简易师范,为兴办新学培养师资。
前后有九位饱学之士荣膺辰州书院山长(相当于今天的校长)之职。民国十九年(年)编纂的《盖平县志》,记载了历任辰州书院山长的名单:刘钊申,字小山,举人,任事年代未详。张景福,字介眉,翼学教习,任事年代未详。李克盈,字宝芝,道光乙酉拔贡,道光年间任。金毓奎,字芝庭,道光甲辰举人,任事年代未详。于华春,字天墀,岁贡生,同治年间任。李瑞,字馨樵,海城翼学教习,任事年代未详。王耆龄,字洛桥,海城人,光绪壬戌恩科举人,光绪年间任。郝鸾翔,字秀三,光绪乙酉科举人,光绪二十三年任。王郁云,字兆林,光绪辛卯科举人,光绪二十四年任。
末任山长王郁云,盖平县人,清同治十一年(年)生,卒年不详,举人出身,光绪二十四年(年)任辰州书院山长。宣统元年(年)任县收捐处总董,后改任地方公款经理处主任。宣统二年任城厢议事会议长和县自治期成会副会长。民国6年(年)任县图书馆馆长。王郁云担任志书总纂编纂了民国19年版的《盖平县志》,堪称盖州历史上编修志书的一代大儒。
盖州的“辰州书院”是辽东有影响的书院。民国十九年《县志》载:“辰州书院,清道光季年知县姚承恩同邑绅、贡生马绍伯、举人丁文浚、生员范显耀倡捐于文昌宫后,购置民房改建,正房七间,东厢二间,西厢三间。又于尊经阁两旁各建耳房三间、西厢三间、大门一间、夫役宿舍二间,咸丰元年告成。颜曰“辰州书院”,设山长一人,董事及讲师若干。受任者皆为县中名流,张景福、于天墀、王郁云等都曾任过辰州书院山长。门德兴、郭允庆、金毓奎等任过董事。《苏武歌》作者蒋荫棠,应聘为书院讲师时,学生闻之,纷至沓来,生徒之中多有成就。凡生童入院肄业者每月三课,评定名次。及停止科举,此制亦废。光绪三十二年,改设简易师范,后改县中学……”。
辰州书院自创办以后,生童纷至,读书之声日不绝耳。每月授课三次,评定名次,平时由生童自学。光绪十八年(年),知县何守谦(广东人,进士)对书院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