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军队随多,但是一盘散沙,各种军阀势力各自为政,都为自己的利益盘算。这样的蒙古军队,焉有不败?
一、元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
元朝末年,汗廷内部争夺汗位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元惠宗妥欢帖木儿与汗储爱猷识理答腊各有一派支持力量。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为一派支持大汗;汗后奇氏、丞相搠思监、朴不花为一派支持爱猷识理答腊。
两派势力明争暗斗,因惠宗无能,爱猷识理答腊实际上已大权在握,汗廷内证造成权臣当政,朝纲混乱,各地守军独霸一方,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激化程度。
至正十一年(年),全国农民起义爆发,首先于汝颖兴起,江淮诸郡很快被起义军占据。汗廷发兵征讨,无法阻止农民起义的迅速蔓延。至正十二年(年),颖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儿与信阳罗山人李思齐合兵击破罗山农民起义军,汗廷分别任命他们为汝宁府达鲁花赤、知府事职务。以后,他们的军队很快扩充至上万人,自成一军,屯驻沈丘自一年间,察罕帖木儿率军先后镇压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农民起义,官至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中丞等职。
1、元廷内斗的白热化
至正二十二年(年),察罕帖木儿被田丰、王士诚杀害,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承袭父职,率军平定山东,擒杀田、王二人。东至淄沂,西逾关陕,农民起义处于低潮。扩廓帖木儿的崛起,引起了以孛罗帖木儿为代表的元老宿将的嫉妒。
孛罗帖木儿是原河南行省左丞相、知(行)枢密院事答失八都鲁的儿子,随父南征北战,早在至正十六年(年)就已升任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死后,汗廷命孛罗帖木儿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总领其父所率诸军。
至正十九年(年),孛罗帖木儿受命移兵镇守大同。孛罗帖木儿为了扩大地盘,与察罕帖木儿发生了冲突。双方以兵争晋、冀之地,矛盾由此产生,以后不断发生相互侵犯驻地的摩擦。扩廓帖木儿袭父职后与孛罗帖木儿的矛盾有增无减,汗廷的调解也不起作用。
爱猷识理答腊以扩廓帖木儿为外援,而老的沙则依靠孛罗帖木儿。因思监与朴不花狼狈为奸,封锁一切上达汗廷的消息,引起朝野上下不满,局势动荡不安,朝臣纷纷上书大汗,要求惩奸除恶。老的沙趁机欲借大汗名义除掉对手,因此遭到汗后、汗储的妒恨。为了躲避爱猷识理答腊的诛杀,老的沙与秃坚帖木儿逃到大同,藏在孛罗帖木儿家中。
爱猷识理答腊几次派兵索要都遭到孛罗帖木儿的拒绝,于是,爱猷识理答腊给大汗施加压力大汗无奈,只好以藏匿逆臣,谋为不轨的罪名,下诏削去孛罗帖木儿的官爵,解除其兵权,令其归返四川故里。孛罗帖木儿拒不服从,派遣秃坚帖木儿率兵入居庸关,击败迎战的守军,在清河驻兵扎营。
当时大都没有设防,城内混乱。爱猷识理答腊在侍卫保护下出光熙门,东走古北口,准备撤到兴、松地区。在秃坚帖木儿的武力威胁下,元惠宗不得不将思监、朴不花缚送孛罗帖木儿,诏封孛罗帖木儿官复原职,升任太保,仍守御大同:秃坚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
逃到路儿岭的爱猷识理答腊回到大都,他命令扩廓帖木儿调兵分道讨伐孛罗帖木儿。当扩廓帖木儿的部将关保所率西路军进逼大同时,孛罗帖木儿留下部分兵力防守大同,亲自率兵与秃坚帖木儿、老的沙再次进兵大都。孛罗帖木儿的前锋部队入居庸关,爱猷识理答腊亲自率军在清河迎击。然其士兵没有斗志,无奈返回城内,由守卫京师的东路军白锁住所部扈从出奔太原。
元惠宗诏封孛罗帖木儿为中书左丞相,统领全国军队,老的沙封为平章政事,秃坚帖木儿为御史大夫。至正二十五年(年),爱猷识理答腊在太原扩廓帖木儿军营中,下令调遣甘肃、岭北、辽阳、陕西的诸王兵力讨伐孛罗帖木儿。学罗帖木儿得到这一消息后,将爱猷识理答腊的生母奇氏幽禁在诸色总管府,然后伪造汗后书信,欲召回爱猷识理答腊,并派秃坚帖木儿率兵进攻上都,另调动也速兵力南御扩廓帖木儿部队。
也速与部下都对孛罗帖木儿的做法心怀不满,于是率军返回永平,西联扩廓帖木儿,东联辽阳也先不花王,共同讨伐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派遣骁将姚伯颜不花出战,被也速击败擒杀。孛罗帖木儿亲自率兵至通州,由于连日大雨而还。孛罗帖木儿的倒行逆施,引起诸王、大臣的不满,威顺王的儿子和尚设计杀死了孛罗帖木儿。爱猷识理答腊返京,扩廓帖木儿升任中书左丞相、知枢密院事。
当初,爱猷识理答腊出奔太原,准备援引唐肃宗故事自立为帝,受到扩廓帖木儿和学兰奚的反对。在他返京前,汗后密令扩帖木儿重兵拥汗储入城,迫使大汗让位。扩廓帖木儿没有这样做。于是爱猷识理答腊耿耿于怀。当时的局势是:江淮、川蜀已经堂握在农民起义军手中。为了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诏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统帅关陕、晋冀、山东诸道及迤南所有军队代替汗储亲征。
这时一些曾同察罕帖木儿共同崛起的大将及孛罗帖木儿的旧部公开抗拒汗储。至正二十六年(年)二月,扩廓帖木儿调动各处兵马出兵南方,张良弼、李思齐、脱列伯、孔兴、张思道等部人马均不听调遣,相持一年,互相之间则为争夺地盘征战不休。
2、外部朱元璋的日趋崛起
元朝军队的内耗为朱元璋提供了有利时机。他采取首先铲平、兼并各支农民起义军,步步蚕食以扩充实力、扩大地盘,进而与元朝决一雌雄的策略。此时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在占领安丰后,即兵至徐州,大败元守军。为了控制山东局势,扩廓帖木儿屯兵彰德。
但是,这一行动引起元惠宗的疑心,屡次敦促扩廓帖木儿南征。于是,扩廓帖木儿遣将驻兵济宁、邹县等地。翌年,李思齐、张良弼、脱列伯盟誓合兵,推举李思齐为盟主,共同对付扩廓帖木儿,相互争战不停。
这时,惠宗对扩廓帖木儿的疑心与日俱增,下诏削去扩廓帖木儿一切官职,仅留河南王封号,所率军队由诸将分而领之,爱猷识理答腊亲自统师全国兵力。
十月,山东告急,诏命右丞相也速等会各路兵马共同守御山东,又命关保率部支援山东,命陕西行省左丞相秃鲁统帅张良弼、脱列伯、孔兴各支兵马,以李思齐为副统帅,守御关中。脱列伯、孔兴等出潼关,渡黄河,配合山东行动。
可是,李思齐等都不遵命,仍旧忙于扩大地盘的征战。十二月、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到达济南,守兵不败而退。翌年春,惠宗以扩廓帖木儿拒命,诏罢兵权,下令讨伐。此时,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已至河南。
四月,河南行省平章阿鲁温投降,农民起义军乘胜进攻潼关。李思齐弃关走凤翔,张良弼奔麟城。五月,惠宗下诏剿除扩廓帖木儿、命令貂高、关保、李思齐、张思道合兵夹击扩廓帖木儿。朱元璋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遣使招降,扩廓帖木儿拘杀来使。六月,朱元璋亲赴河南,祭祀扩廓帖木儿养父察罕帖木儿亡灵,并令几户百姓为其守墓。
又封扩廓帖木儿之妹为爱子秦王妃,以瓦解元军主力。在这种情况下,惠宗恢复扩廓帖木儿全部官职,命其率军由中道直低彰德、卫辉;也速率军经由东道水陆并进至山东;秃鲁东出潼关攻取河洛;李思齐南出七盘、金、商进军汴梁,与扩廓帖木儿分四道进兵。知院俺普、平章锁住等军,分兵东西,配合行动,辽阳左丞相也先不花、知院厚孙等部,守御海防,各路军马在汗储爱猷识理答腊统一指挥下行动。不久,也速兵溃,秃鲁、李思齐未出兵,扩廓帖木儿自晋宁退守冀守,后退守太原。
年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至通州,元惠宗妥欢帖木儿被迫北走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
3、明元之间的对决与较量
元廷北迁后,仍保存着完整的统治机构和相当的军事力量。
当时,山西、甘肃方面有中书左丞相扩廓帖木儿所率十万大军,陕西方面有太尉李思齐、张良弼所率十余万大军,辽东方面有太尉纳哈出所率二十万大军。丞相也速率军驻守永平路(今河北卢龙县),也先不花驻守辽阳,云南仍然在梁王把匝拉瓦尔密控制之下,甘肃以西哈密、赤斤、火州、吐鲁番等地,青海、宁夏一带都还在元廷控制之下。
其中有:哈密威武王忽纳失里,吐鲁番万户赛因帖木儿,火州王子哈散,柳城万户瓦赤刺,赤斤幽王亦怜真,沙州路阿鲁哥失里王子,青海方面有宁濮郡王附马章古,镇西武靖王卜纳刺亦,撒里畏兀儿地宁王卜烟帖木儿,曲先答林元帅等各路军士。
此外,北迁以后的蒙古政权仍占据着东起贝加尔湖、兴安岭山麓,西到天山,北至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抵长城的大片领土。并且与东面的藩属国高丽,西面的蒙兀儿斯坦、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保持着联系。在这种形势下,诸将分别率领各自的兵马,在大汗统一指挥下,力图恢复在全国的统治。
元廷北迁上都开平后,元惠宗妥欢帖木儿组织力量,进行收复大都的军事活动。洪武元年(年),惠宗在上都命令扩帖木儿率兵出雁门关,由保安州经居庸关进攻大都。明将徐达趁扩廓帖木儿出兵大都之机,率军突袭太原。扩廓帖木儿至保安州得到这一情报,马上还兵救太原。前锋上万骑兵与明军激战,不分胜负。
扩廓帖木儿在城西安营扎寨欲与明军决战,扩廓帖木儿部下暗投明军作内应,明军夜袭扩廓帖木儿军营,大败其军。扩廓帖木儿仅率十八骑北走大同,以后转战于山西、甘肃、陕西、宁夏等地。
洪武二年(年)五月,惠宗又命令丞相也速率万余骑兵出山西营于白河。通州明军守备力量薄弱,但由于明将曹良臣采取了虚张声势的战术,也速不明真情撤军,从而解除了元大军压境的威胁。同年八月,惠宗迁都达里泊(达赉湖),命令脱列伯、孔兴以重兵攻大同,铺平收复大都的道路。明将李文忠率军出雁门关,在马邑(今山西马邑)与元军前锋交战,打败对方。明援军到达大同后,双方激战,明军获胜,俘虏了脱列伯。
包围大同城的孔兴得到这一情报后,撤兵走绥德。明军乘胜进军东胜州,至莽哥仓而还。元惠宗迫于明大军武力威胁,再次迁都至应昌(今内蒙古克仕克腾旗境内)。元惠宗撤出大都后组织过三次收复大都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明朝的进攻。陕西李思齐、张思道兵驻武功东川,与明军交战失败后,李思齐屯兵凤翔,遣将张德钦、穆薛飞等守卫关中,张思道、孔兴、脱列伯等驻兵鹿台守御奉元路(今陕西省西安市)。
明将徐达、常遇春进兵陕西,元军或战死或投降或自杀。常遇春率军进攻凤翔,李思齐率部奔临洮。明军连续攻克陇州、秦州等地后,分兵进攻临洮、兰州,李思齐孤军无援降明。泾阳张思道得到这一情报后,遺部将张良臣守庆阳,自己则率军走宁夏与扩帖木儿会合。明将徐达军自临洮至泾州,与汤和所部会师,四面围攻庆阳城达三个多月。
扩廓帖木儿派部将韩札儿进攻原州、泾州,自己亲自率军往永昌声援张良臣。韩札儿击败明军,进占原州、泾州。以后明将冯宗异率军自驿马关与韩札儿交战,韩札儿败走,明军大获其胜撤回京师。
扩廓帖木儿乘此机会突袭兰州,兰州明守军兵力薄弱,不与扩廓帖木儿军交战,双方僵持数月,后因明援军到达,扩廓帖木儿撤军驻定西。
洪武三年(年),元惠宗妥欢帖木儿在应昌病卒。汗储爱猷识理答腊即位,为元昭宗,年号宣光。借此新旧交替之机,明太祖朱元璋集结优势兵力重点进攻元昭宗驻地应昌及陕、甘、宁一带扩廓帖木儿军队。
明军兵分两路:西路军由大将徐达亲自率领,自潼关出西安,进兵定西;东路军由李文中率领,由北平经万全,过野狐岭,直趋应昌。西路军大败扩廓帖木儿军于沈儿峪(今甘肃定西县以北),俘获将士八万余人,扩廓帖木儿仅与少数军士取道宁夏渡黄河北走和林。东路军也大获全胜,俘虏元昭宗之子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人、诸王家属等,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北走和林。
洪武五年(年)春,朱元璋命大将徐达、李文忠、冯胜率军十五万,兵分三路,北征蒙古。东路军在李文忠率领下,出居庸关,直取应昌。这路军队经达口温、克鲁伦河、土拉河、斡儿浑河直到称海,双方交战,明军失利,损失了曹良臣等几员骁将,兵败回师。冯胜所率西路军,出金兰到达兰州、扫林山(今甘肃省肃北县境)、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直到瓜、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安西县),连续打败元军返回京城。
中路军在徐达亲自率领下,出雁门关,在岭北与扩廓帖木儿、贺宗哲所率军队遭遇,明军大败,死伤数万人。这次对蒙古的大举用兵,明朝俘获甚微而死伤过重,特别是明军主力徐达所率中路军的损失最重。
洪武七年(年),明将李文忠、蓝玉分别率兵进攻兴和、大宁、丰州。兴和守军将领脱因帖木儿弃城逃遁。大宁守军在宗王朵朵失里指挥下迎战,朵朵失里兵败身亡。明军乘胜追击元军至丰州,鲁王与司徒答俊海、平章把都、知院忽都等战死。
自年以来明朝对蒙古的用兵,虽然把蒙古军队从陕、甘、宁一线赶走,但自身损失很大,明军前后死伤四十余万。所以,朱元璋深感平定北面蒙古不易,因而改变对蒙古大举用兵的方针,以战略防御为主,分别遣将在山西、北平等处练兵备边防范蒙古南进。同年,遺还元昭宗之子买的里八刺,与蒙古议和,暂时休战。
二、蒙古军事实力的持续削弱
爱猷识理答腊继惠宗妥欢帖木儿之汗位,他以蒙古汗国时期所建的首都哈刺和林为根据地,广为搜贤纳士,把扩廓帖木儿、哈刺章等有才干的将才汇聚到身边,委以重任,共谋复兴元朝大业。为此,爱猷识理答腊首先着手使自己的政权机构趋于完备。
几经战争,官员损失很多,以至某些机构成为虚设。爱猷识理答腊重新配备政权机构,并把政治中心由和林迁至科布多一带,形成了统治整个蒙古的中心。这时期蒙古除陕、甘、宁一线兵力北撤外,还有辽东纳哈出太尉的二十万军队,云南梁王的十万人马,青海西宁,嘉峪关外赤斤、哈密、吐鲁番等地诸王率领的军队,蒙古腹地爱猷识理答腊亲自统帅的军队。
蒙古的军事力量及蒙兀儿斯坦和中亚帖木儿帝国的存在,对明朝是个极大威胁。爱猷识理答腊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向河北、山西、甘肃、辽东等地不断发起武力进攻。
洪武十一年(年),元昭宗答猷识理答腊病卒,脱古思帖木儿即位,年号天元。朱元璋对蒙古的暂时休战是有打算的,这期间朱元璋遣将平定四川,铺平了进军云南的道路。元廷北迁后,梁王与蒙古大汗始终保持着君臣关系。元昭宗即位,梁王远在西南仍沿用昭宗宣光年号,并且每年向蒙古汗廷派遣使臣,昭宗也遣使途经西番地向梁王征集军饷。
-年间,明廷几次扣留梁王派往蒙古汗廷的使者,并派遣官员带着人质前往云南劝降,但都没有达到目的,朱元璋决定以武力征服之。洪武十四年(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蓝玉、沐英率三十万大军进军云南。明军从东、北两路发起进攻,一路由郭英率领兵士五万从四川南下,攻占乌撒以占据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另一路主力由傅友德率领从湖广西进,经贵州进攻普定、普安,然后合军进攻曲靖。
占领曲靖即扼住了云南的咽喉。梁王遣将达里麻率军十万屯驻曲靖迎战明军,但因众寡悬殊,元军大败于白石江。明军乘胜前进,一路由傅友德率领支援北路军郭英进攻乌撒,一路由蓝玉、沐英率领直取昆明。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梁王把匝拉瓦尔密与左右丞相自缢于普宁草舍,妻子自溺于滇池,明军占领云南。
随着明初对蒙古的大举用兵,以及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丞相扩廓帖木儿的相继去世,蒙古军事实力大为削弱,然而元太尉纳哈出仍然率领自己的军士屯驻金山(今吉林省双辽县东北),威震辽东。
纳哈出军队达二十余万人,牛羊牲畜繁盛布满百余里,统辖着开平以东至松花江流域一带。大本营设在金山,分兵屯驻在今长春、哈尔滨、农安、伊通河、伊敏河、松花江流域。纳哈出知兵善战,而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他的辖地虽然由于元廷北迁和明军的不断压迫而渐趋缩小,但仍牢牢掌握着西至蒙古,北到女真一带地方,而且控制着朝鲜。
此外,平章高家奴、知院哈剌张、丞相也先不花、平章刘益分别屯驻在辽阳、沈阳、开元、盖州。洪武三年(年),朱元璋几次遺使前往辽东招降。翌年二月,元平章刘益降,明朝置辽东卫指挥使司,任命刘益为指挥同知。不久,他被元平章洪保保、马彦军杀死。朱元璋招降纳哈出,纳哈出置之不理。明朝改辽东指挥使司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马云率军从山东登莱渡海,驻兵金州(今辽宁金县西)。
在明军的进攻下,辽阳平章高家奴兵败,明军占领辽阳。洪武五年(年),纳哈出为收复失地,率军攻陷牛家庄,烧仓毁粮十余万石,杀伤军士五千多人。洪武八年(年)他又进攻辽东,越过了辽、沈、海、盖等地直逼金州,给了明军很大的打击。明守军在纳哈出的再次进攻下,前后损失两万余人。
洪武四年(年)至洪武十四年(年)朱元璋遣将出独石口,对古北口、大宁、赤峰、高州、嵩州、武平等地进行反复征伐,为以后讨伐纳哈出作准备。朱元璋在连克四川、云南两地后,腾出手集中力量对付纳哈出。洪武二十一年(年),派遺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兵二十万进攻纳哈出。
明军经过通州迂回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打败元守军,然后从庆州出发,分别驻兵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宽河(今河北宽城县)、会州(今河北平泉县)、富裕(今河北平泉县北)四城与辽阳金州沿海一带,形成对纳哈出的包围。
此时,纳哈出移驻新泰州(今吉林洮南县西南)。冯胜留兵五万守大宁,明军利用纳哈出与蒙古汗廷的矛盾,遣还在金州之役被俘的纳哈出部将乃刺吾劝降,同时以重兵越过金山达女真苦屯。纳哈出部将观童降,从而使纳哈出军心浮动,最后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屈降于明。
自此,蒙古相继失去了山西、陕西、辽东、云南等地精锐部队。朱元璋乘胜追击,欲一举全歼蒙古实力。
洪武二十一年(年),明朝发兵十五万深入蒙古腹地明军由大宁向庆州进军,得到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的情报,明军乘大风扬沙掩护,直袭其营地,双方交战,元军不备大败。脱古思帖木儿与其子,在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护卫下北走和林途中,在土拉河遭到部下也速迭儿的袭击。捏怯来等保护脱古思帖木儿脱身,正遇到丞相咬住、太尉马儿哈咱率军士三千人迎驾,也速迭儿派兵再次袭击,终将脱古思帖木儿杀害。
元朝末年,汗廷内部争夺汗位的斗争是导致元王朝在全中国的统治由盛及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元廷北迁后,明朝对蒙古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削弱了蒙古实力,这也是元廷无力与明朝争夺的原因之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