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蜿蜒的营口城市边界线,勾勒出滋养营口人生活的广阔土地。市界线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市界线更是营口人逐梦奋斗的热土。9月起,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市界行看小康”,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献礼新中国成立71周年。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们践行“四力”强内容,知行合一再出发,他们将以浮渡河桥为起点,沿着市界线奔向营口的四面八方。采访活动历时60天,行程约公里,通过全媒体形态聚焦20个边界乡镇,展绿水青山澄澈底色,看百姓生活幸福图景,见证“小康生活”非凡蝶变。
从营口市主城区向东南行驶,一路渐见群山起伏。两个多小时车程后,矿洞沟镇张家堡村已在脚下。
位处盖州市与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交界,这里柞林资源丰富,加之气候适宜,种种条件完美地指向了一个产业——柞蚕养殖。村里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随着近些年来养殖技术进步、市场成熟,柞蚕养殖已经成为很多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说到张家堡村的养蚕致富之路,不得不提到一个“带头人”。姜明东自打20来岁便跟随父辈上山放蚕,如今已有40多个年头。9月中旬,姜家收获的多斤蚕茧卖掉了大半,剩下的也是经销商眼中的“俏货”。“十八块五一斤,没白忙活!”姜明东语气中满是欣慰。收茧的间隙,这个老蚕农给记者讲起了他的“养蚕经”。
在他的印象中,村里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养蚕这个行当。“我小时候看过老一辈人上山拴蛾,就是把蛾子的翅膀拴到树枝上,等它产卵。一只一只拴,那是啥工作量啊!现在技术进步了,纸面产卵,省事不说,也方便消毒!”说到消毒,姜明东接着回忆道,“要说以前,养蚕就是个‘靠天吃饭’的活儿!辛苦不说,一场虫害,基本上就啥都没了。”
虫害是蚕的天敌。这些年来,姜明东想方设法在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地规避虫害。第一步,便是选种。几经对比,姜明东最终选择了每年远赴吉林省采购更抗虫害的茧种。母蛾产卵后,消毒用什么温度、具体消毒多长时间、什么时间上山、选什么树放蚕这些门道也需要反复尝试。
看着姜家的蚕养得好,乡亲们纷纷前来“取经”。姜明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总结的经验分享出来。
“要是养蚕这行也有证书,他绝对能评个高级职称。”“他是中共党员,村监委会主任。”“他选的茧种,白瞎的时候少。”“大伙儿相信的不仅是他的经验,还有人品。”众口称赞中,姜明东养蚕“土专家”的名号越叫越响。
事实证明,村民的信任没有错付。姜明东的眼光确实靠谱,他选回的茧种产量高、抗病力强,乡亲们跟着一起受益。后来,村里五百多户蚕农至少有三分之一请他帮忙采购茧种。今年,他从吉林省收的1万多斤茧种,除了自家留了斤外,都是义务帮人“代购”的。产量稳定、市场行情不错,拿到了卖茧钱,村民们心满意足。“以前收茧和摘苹果的时间总撞在一起,根本忙不过来。现在技术进步了,恒温库里拿出来的茧种,可以控制放蚕时间,提前收茧。等到收苹果的时候,卖茧的钱已经装进保险箱喽!”有村民笑道。
一年到头的收成“变现”,有啥心愿要完成?面对这样的问题,姜明东和几个乡亲认真地想了想,默契地给出答案,“还真没有啥大件需要置办了,现在就是想吃啥、用啥随时买,日子过得挺舒心的。”
总监制/王忠陆监制/张旭勇
记者/李旭王佳蕊编辑/程靖雅
责编/朱琳魏家鹏制作/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