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事合影,第三排(左一)为董淑芬。从刚工作时一二元工资到如今多元的退休金,从二八自行车到小轿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土坯房,到历经三次搬迁后窗明几净的棚改新居……家住雍平坊小区70岁的董淑芬老人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数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巨大变迁,也让他们这代人经历丰富,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折射出祖国的发展变化。“嘉峪关人衣食住行及城市发展等种种变化,是我当年想都不敢想的。”董淑芬言语间充盈着满满的幸福与自豪。好日子赶走饥饿年代董淑芬,年7月5日出生于辽宁省盖县(今盖州市),家中兄妹五人,她排行老三,父亲在鞍钢动力部工作,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维持,日子过得很艰苦。年,父亲和同事被调派支援酒钢建设,全家随之从“东三省”迁入嘉峪关,那时的嘉峪关四周都是戈壁、飞沙走石,只有一片狭小的居民区和唯一的一栋楼房——百货大楼。那时候物质很匮乏、食品紧缺,吃的是土豆、白菜和各种野菜等,根本不讲究吃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但还常常吃不饱。后来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很长一段时间,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没票啥都买不到,即使有票也要排长队。家里人口多,粮食就消耗得多,为了不让家人挨饿,她跟着父亲到文殊乡摘榆树叶,到城楼拔骆驼草,回家洗洗晾干磨成粉掺到口粮里,吃完太干燥十多天都便秘。20世纪80年代,禽蛋蔬菜价格逐渐放开了,物质丰富起来,百姓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如今吃顿肉都已不再是奢望,顿顿吃肉、吃排骨都行。”董淑芬说,冬季也能吃到新鲜瓜果蔬菜,超市、市场里粮、油、肉、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家门口就是商店,分分钟就能去趟超市,有时候打个电话,食品和蔬菜就能送到家中。26岁风华正茂。参加防空备战工事留影。住棚改新居生活更舒适年刚迁来那会儿,董淑芬一家七口挤在酒钢公司大院的一间土坯房内,那还是父亲单位分的房。里外套间都是大炕,一家人男女分开住,家里没有暖气,炉子里烧的还是自家打的掺了黄土的煤坯子,冬天晚上睡觉都是火炕,只有被窝里是热的,脑袋、脸等只要露出来的都是一片冰凉,经常冻出鼻涕。用水和如厕也不方便,厕所和水池都是公用的,上厕所、用水得排长队。年,她和丈夫结婚四年后独立搬出去住,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子,一双儿女住在一间房对床睡,中间拉个帘子就算是隔间。年,她和丈夫凭借努力购买了雍平街80余平的一套住房,装修只铺了地砖就入住了,不过总算有了一个自己的小窝,全家人兴奋不已。年,董淑芬家的房子被列入棚户区改造。年9月,董淑芬终于领到棚改新居的钥匙。新房子位于雍平坊小区,新小区内一栋栋高楼林立,墙饰美观大气,楼外绿树红花,董淑芬老人的家里装修得简约舒适又不失精致“,没想到这么大岁数还能住上新楼房,我对屋内的构造格局都很满意。”董淑芬说,住房条件大大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住进新小区后,只要天气允许,她和老伴都会出门散步。退休前留影出行多样化享受当下提及交通,董淑芬老人也是十分感慨,五六十年代,出行基本靠双腿,家里有一辆二八大杠那都是很自豪的事。因为上班远,父亲省吃俭用才买了辆二八大杠。后来等她上班,父亲就将这辆二八大杠给了她,自己走路上班。后来,她出行就全靠这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在董淑芬老人的记忆里,年轻的时候去北京公婆家探亲都是乘坐绿皮火车,晃晃悠悠要两天三夜或者三天两夜,幸运的话她和丈夫还能有个座位,有时候连个座位都没有,50多个小时硬是“一站到底”,火车上到处都是烟味、脚臭味。如今交通发生了翻地覆的变化,外出可以坐快速便捷的高铁,还可以坐飞机,今年6月份,董淑芬老人再次坐火车去北京,凌晨12点多上飞机,当天晚上8点就到了。前不久她去上海看女儿,孝顺的女儿带着她去泰国旅游,来回都坐飞机。董淑芬说:“几个小时就出了国,这样的出行方式在当年想都不敢想。”“现在家里有私家车,儿子载着我们出门办事方便又快捷,计划着等儿子有时间载我们去自驾游。”董淑芬说,平日里出行就坐公交车,他们老两口都凭老年证办理了公交卡,出了小区就能坐到公交车,买菜、逛公园、跳广场舞,上哪儿都是免费。出国旅游。赶上好日子感恩生活“我从酒钢技校退休,老伴也是从酒钢退休,我们两人养老金加起来一个月多元。”董淑芬老人说,记得刚上班时,她和老伴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也不到元,现在生活富足,虽然她和老伴都患有老年病,但现在的医保政策越来越好,看个病能报销百分之八九十。今年她先后三次住院,出院结算时医保部分直接报销,每次自己就花0多元,要是自费的话估计得花上好几万元。董淑芬老人说,如今有新房子住,养老、医疗有保障,物质条件丰富,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生活有了奔头,她和老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我坚信在这个新时代,祖国和嘉峪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记者武晓霞)声明嘉峪关新闻网原创